《时间合伙人》:因为做到,所以相信
因为做到,所以相信
如果问你,今天你去了哪里?吃了什么食物?和哪位朋友有相聚?你应该能记得比较清晰。
但如果问你三天前在做什么?三餐吃了什么?你可能有点印象。
如果问你一个月前某一天你在做什么事情?你还和谁见面?大脑可能要宕机了,怎么都想不起来了,除非特殊的日子。
如果问你,半年前的某一天甚至一年前的某一天,你在做什么?你大概率已经是全然的忘记。
但如果我们有做时间记录,当你问起某一天时,我们可以很翻出时间记录,会直观看到里面的每条时间记录数据。某一刻我们在做什么?跟谁见面?三餐都吃什么食物?等等
一天的行动,都可以通过时间记录一目了然。
而《时间合伙人》的合著者淼勤,她做了7年的时间记录,相当于2500多天的时间记录。
是什么能够让她坚持这么多天呢?
她说,时间记录的巨大魅力,在于我们的时间可以像一部全息影片展现我们曾经的行为轨迹。
时间记录可以回顾她7年之间的行为的痕迹,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去了哪些地方,都和什么样的人见面,清晰且明了地呈现。
当然,时间记录不仅仅只是仅限于这些意义。
正如淼勤所说,刚开始做时间记录也一直在思考它的意义和目的,到后面记着记着却发现目的意义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才慢慢的呈现并逐步清晰。
所以很多人都会找自己一生想要做什么事情,或人生目标是什么?
事实上人生目标不是找出来的,而是在做的过程出现的,所以我们要先去做,才能发现。
数据反映我们的行为,那数据也会去改变我们的行为。
通过查看自己的时间开支,知道自己的行为偏好,也可以通过时间数据改变我们的行为。
淼勤以前是比较难坚持阅读的,但是她开始做时间记录时,在开始阅读前先对接下来的事情进行描述,比如接下来我要读什么样的书,读多久时间,读哪几页,阅读的速度是什么样。
当她把这些事前描述写下来之后,开始阅读,她的目标往往足够明确,行动力也会按照她所写的去做。
此外,她也通过每天起来在洗漱时打开微信读书,花了几秒打卡,这一行动说明自己每天是有在阅读,然后慢慢地形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最终开始花更多时间在阅读上。
这些举动会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行动是自己所掌控的。
人一旦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掌控时,就更容易去坚持。
时间记录也是有助于我们工作跟生活。
淼勤曾经是一名全职太太,但通过做时间记录就发现自己的很多时间是被消磨浪费了,痛定思痛,她获得机会成为一名国学老师,重新进入社会当中。
她身份的转化、进入新鲜的行业中,她却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她通过时间记录与语写及时的描述并尽可能更客观的抽离出来。
时间记录让她协调好工作、生活,家庭这几方面的工作,也让她对未来生活更抱有希望。
正如她说的,一切都值的,时间记录值的,语写值得,每一天都是值得的。
本文出自 个人生活数据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ikaoa.com/2024/09/05/1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