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感动,如此创造》

作者: 剑飞 分类: 思想随笔 发布时间: 2015-12-28 20:25 ė11,149 views 6没有评论

阅读时间:2015年12月19日

《感动,如此创造》日本首席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他对于音乐创作的想法,是一部日本音乐大师久石让的纸上音乐札记。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撰写而成,可以说是配乐大师久石让的音乐自传。为什么音乐大师久石让能够创作出一首首打动人心的乐曲?如何保持自己有源源不绝的创意?久石让从音乐家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创造力?什么是感性?久石让是如何从生活细节里捕捉创意的?

想要制作电影、从事导演工作的人都充满着创造力,并将自己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在电影的拍摄工作上;因此我也必须提供毫不逊色的作品。其实导演要的是具有新意的配乐,这份新意要能够突破导演要求与想象的框架。

运用创造力从事重要工作的人不喜欢了无新意的东西,因此我每项工作都是全力以赴。如果要做到全力以赴,就得动用所有感觉,并将自己逼到极限。超越一般思考架构的作品就是从这种状况之中孕育而生的。与各个行业活跃在第一线的专家合作,虽然会有许多辛苦的地方,却能激荡出超越想象的火花,相当有趣。

人类的思考行为就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换言之,我身为一名音乐家,如果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做法、思考模式、观点及深层的潜意识,不是可以更清楚地呈现出这些部分吗? 表现个人想法的方式有很多,我除了作曲之外,有时也弹奏钢琴,或担任交响乐团指挥、举办音乐会,以及负责某项活动的音乐设计,甚至亲自从事导演工作。我认为逐步拓展音乐以外的世界也相当重要。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不断与社会建立起联系的过程中,我想借助文字来呈现自己十几年来不曾说过的想法。

如果有人问我:“作曲家摆在第一位的是什么事情?” 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总之, 就是不断地创作。”

如果只是想要创作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好不要将创作当成职业。

要将创作当成一份工作,不能只是做出一两个好作品。如果一辈子只有一个作品,任何人都可以谱出好的曲子、写出好的小说,或拍出好的电影。只要学会最基本的技巧,接着全身心投入创作,任何人都可以创作出优秀作品。但是,工作是一条连贯的“ 线”,并非只是单独的“ 点”。集中精神思考、创作作品的这份工作,是否能够接连不断、持之以恒地去完成?如果办得到的话,就能自称为作曲家、小说家或电影导演,并且以此为生。

所谓出色的专业人士, 指的就是能持续不断地表现自己专业能力的人。

所谓的一流, 即拥有每一次都能够发挥高水平的能力。

作曲家的基本课题就是“写出好的乐曲” 。如果要持续创作许多超水平的曲子, 我认为不能依赖个人随时变化的情绪。

我深切地了解,若要确实且持续不断地创作大量的曲子,就不能任由自己受情绪影响。

若想要具备创意,又要持续完成许多工作, 打造一个不受情绪影响的工作环境也很重要。

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电影等,只要是在时间流逝下产生的作品,就都具备逻辑性的结构。

相较之下,绘画作品呈现出的内容,在看到的那一刹那就能理解。绘画具备瞬间表现世界的力量。由于不需通过时间流逝来呈现内容,所以在理解时所直接诉诸的“ 点”就是感觉,而非逻辑性的结构。因此,画家无论是思考或行动,往往注重感性的部分。

身为一名创作者,抱持的态度是能不断提出新构想,并且靠自己进行创作。

“ 创作是感性的行为, 是创作者的心智活动。”

符合逻辑的思考,要依据脑中所累积的知识、经验等等。曾经学过什么、体验过什么,才能逐渐构成创作的血肉,这些都存在于逻辑思考的本质之中。

换句话说,依据这种逻辑去思考,无论何时应该都能创作出具有一定水平的作品。只要踏实地完成工作,就能取得相对的成果,无关乎情绪好坏。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见得就能创作、作曲。关键因素在于剩下的5%。这部分指的就是创作者的感觉,即骤然闪现的灵感。这是创作者赋予作品原创性的特有部分,宛如调味料一般。这才是“ 创造力的关键”。

我认为创作的核心还是在于直觉。如果往这个方向发展, 似乎可以作出什么有趣的作品, 这就是直觉引导而出的想法。是否能让作品变得更棒, 或更具创意, 直觉的敏锐与否乃是关键所在。

更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将直觉磨炼得更为敏锐的其实也是过去的经验。所谓的创作,并无法清楚区分哪一部分具有逻辑性、哪一部分是个人的感觉。创作是要结合体内所有的东西,在此混沌状态中去面对的课题。

如果觉得自己学得不够,就必须要多看、多听、多吸收不同的东西,累积经验知识。深刻感受到这一点时,逻辑性的比重就会增加,我想,“大概99%都会是累积的经验所发挥的效果。”

好的想法会在无意识中闪现?根据我过去的经验,稍纵即逝的灵感似乎大多出现在无意识的时候。

换句话说, 相对于全身心思考某件事情, 无意识做着日常生活中的某件事时, 好的想法反而更容易突然涌现。

脑中设想要写出某种类型的乐曲时,这个阶段才刚开始而已。作曲的本质是要更加深入无意识的世界,在一片混沌中探寻自己也未曾想过的自我。如果一心想创作的念头很强烈,我想这还只是停留在用头脑构思的阶段。

创作虽然是个性的表现,其中却包含着各式各样的要素。有感觉,也有理论;有庸俗,也有高雅;有自己相当喜欢的部分,也有非常讨厌的部分;有充满自信坚持个人风格的部分,也有想要努力克服的弱点。所谓的创作,就是要让拥有如此多样面相的自己完全动起来, 同时又要剥除自己所意识到的东西;如此一来,自然就会享受个中乐趣,不是吗?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必须随时将自己推往极限为止。极限的前方,会有某些充满魅力的崭新事物正等着自己,这就是我的想法。如果只是借助自己在脑中思考而得的东西来一决胜负,最终也不过是庸俗普通的作品吧。

只能不断地思考,渐渐将自己推到极限,感觉唯有这条路可行。投入时间与精力,让自己更容易感受灵感降临的瞬间。换句话说, 我认为唯一解决创作困境的方法, 就是制造一个创作的环境,让自己作好准备,更容易感受到灵感。

在作好准备之前,每次都得持续一段非常难熬的状态。创作的大门若砰的一声打开了,后续的过程就很顺利。尽管要创作的曲目再多、时间再急迫,也能够完全集中心力向前迈进,感觉能够一口气完成所有的工作。

自己创作出来的乐曲, 第一位听众就是自己。因此, 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感到兴奋, 这样的作品还是不行。如果完成的作品不能让自己觉得好、感到高兴, 也就根本无法打动听众的心。作品刚完成时,最佳听众就是创作者本人。 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属于自己的。

决定某件事情时, 我的判断标准大部分都是取决于自己能否完全地说服自己。

创造力源自于感性, 而构成感性的基础则是脑中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不断增加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有助于扩展个人的包容力。

有些书籍是必读书。回顾过往,每年都会有几本被定位为剖析时代面相的书,就如同当年的标志一般。即使每年只读两三本,如果能够毫无偏差地抓住书中重点,也是很了不起的。这可是需要相当的能力,能够自行筛选事物。

一般而言,我们并不清楚哪本书中具有上述的价值。对于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的人而言,所能做的就是大量阅读。

量胜于质, 即指吸收大量知识进入脑中。虽然有时会感觉所读的书很乏味、一点也不有趣, 不过这也是种累积。吸收各式各样的知识,再通过自己不断过滤, 我认为在此过程中就能逐渐培养出筛选的能力。

将触角伸展至各种领域,让自己多看、多听、多读,走走、尝试、感觉,尽量不断增加自身累积的知识或经验。以我个人来说,当我全身心投入作曲时,会与周遭信息完全隔离,因此能够吸收的时间有限,但我还是会尽量累积。

尽量多接触一些事物, 扩展自己的包容力, 乃是磨炼感性的最高真理。

如何才能培养直觉? 除了扩展包容力的首要真理外, 第二条重要的真理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敏感度, 让脑中感受直觉的侦测器能够敏锐地运作, 即提升自我的感受能力。

任何东西都有优缺点,人生会有走运的时刻,也有失意的一天。做出决定,让自己不会感到后悔,这才是要紧的事。

我非常重视“ 偶然的相遇”,因为我认为没有所谓完全不变的自己。个人的力量并非绝对。在创作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个人的力量不过是在创作中稍稍浮现的“ 自我风格”。

我生活在充满各种音乐的环境,如果某件事物突然引起我的注意,并让我产生兴趣,代表这件事物触动了我的内心。我认为这种触动就是所谓的直觉。

无论作曲多少次,我从未觉得某次的工作很轻松就解决了。每次的作曲工作都是在挑战自我的极限。



本文出自 个人生活数据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ikaoa.com/2015/12/28/3584

0
Ɣ回顶部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