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把时间当作朋友》
阅读笔记:《把时间当作朋友》,2013年1月5日
- 我非常鼓励每个年轻人能花上几年时间到国外走一走,学一学。教育的根本其实比不过是“见多识广”。然后再用5到10年的时间定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为之奋斗,为之坚持,不知停歇地努力上10年20年。——朱敏
- 人上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时间只于那些努力的人做朋友。
- 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我希望这本书所有的读者都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俞敏洪
- 我一直认为谈话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生产过程。
- 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培根
-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事实上,在不停地为学生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我自己学到的东西更多,而更多的程度超乎想象。
- 只有学会真正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效果。有没有用,不去做怎么会知道呢?
- 仔细听清楚,无论我讲得多么有趣、多么有用或多么有道理,暂时还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当且只当你按我说的做了以后,对你来说,才算是真的有趣、真的有用、真的有道理。
-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 培养孩子兴趣,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或者买本书给孩子就可以了。事实上,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然后还有伤透脑筋想出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并做得很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然后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 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
- 做一件事情时,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学习一件事,最重要的只不过是重复:重复,不间断地重复,重复一年以上。
- 据我母亲讲,我父亲学任何东西的时候都可以做到在并不忘寝也不忘食的情况下,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学习。
-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 有些哪怕是常识的东西也需要亲身经历过后才能体会。
- 只有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打字速度才知道打字快究竟有多大的好处。
- 《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三件事来自我反省;而根据上下文,貌似第二种解释更加合理。不过管他每天到底是“反省三次”,还是“列出三件事来反省”,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
-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
- 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而后知道其行为。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抽象推理。通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同样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抽象推理能力”,最终,一个人的心智可以被开启、培养、发展,可以被重建,再进一步甚至可以被反复重建。
- 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学习而疯狂发展,而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辅相成地大幅增长;于是,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谁可以封顶?
- 作为一个人,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惊人的经历莫过于发现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我们可以用锤子去钉钉子。然而,我们却不可能用锤子去锤锤子,也不能用钉子去钉钉子。大脑和思考之间的关系远远比锤子与钉子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我们用我们的发闹进行思考,然而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结果。
可以用一个句子来说明我们的思考可以复杂到什么程度的同时,也说明文字有的时候局限到什么程度——我们甚至可以用思考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就足够我们体会到自己竟然拥有无法想象的强大的心智能力——这是开启我们心智,小心培养、发展、调整自我心智能力的第一步。 - 审视一下我们自己,运用自己的心智,我们会知道每个人可以把自己划分为两部分:自己知道的与自己并不知道的。同时:每个人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把自己划分为两个部分:别人知道的和别人并不知道的。
- 如果,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
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或者道理,大抵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 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也以为是正确的2. 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却以为是正确的3. 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却以为是错误的4. 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也以为是错误的
-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如果想了解一下你自己的大脑有没有这个功能,很好办:拿出纸笔来,罗列一下那些昨天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前天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上周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上个月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去年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你会发现,你能列出来的越来越少。
-
其实,我们的大脑需要遗忘痛苦,如果,你的大脑不具备这个功能,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生活将会多么凄惨!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这样的功能,上了岁数的人往往会产生怀旧情绪。上了年纪的人往往会慨叹 “世风日下”,可这明显不是事实。上了岁数的人遥望过去的时候,那些曾经让他们痛苦万分的事情早就忘干净了,或者早已经无所谓了,然而那些能够记得清清楚楚的事情都是美好的–所以,他们当然会怀旧!所以说,怀旧是一种错觉。甚至它更可能只不过是幻觉。有人用过这么一个比喻: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每个人都有努力使自己的历史变得更加清白更加美好的倾向,所以,往往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记忆进行各种形式的修补、甚至要进一步精加工,然后才会觉得心满意足。
-
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本子里。这样的记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是你曾经遇到过的尴尬。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然后还要养成一个习惯,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个习惯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你知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有进步了,因为那个本子里记录过得很多的错误你是不可能再犯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
-
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
-
用普通的智商长期只专注在一件最应该做的事情上,那么无论你的资质多么平庸,最终也会天下无敌。
-
控制自己天性正确的方法是,仔细审视一下自己在哪方面天性尤为强烈?再一次拿出纸笔罗列。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月的长期反复审视,你会发现那个列表变得越来越长。别怕,相信我,谁都是这样的–至少99.9%的人是这样的。然后从列表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如果你有野心的话,再挑出一个也很重要的),写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这方面一定要控制这种天性。
-
在工作和学习上,坚决不要放纵。工作和学习都是艰苦的,路程都是漫长的,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
做每日的“事件记录”(even log)。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
-
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只能更为详尽。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遇到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在自己记录的每个事件后加上时间,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
-
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他们了解时间,通过长时间刻意的训练,甚至不需要表就可以感受时间的一切行动–当然,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自顾自地流逝。
-
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与时间做朋友”。
-
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
-
“心智开启”从“意识到可以自律”开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
-
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
与懒惰抗争、停止遗忘、坚持改变的工具,就是纸笔(或者说最方便的记录工具,比如为知笔记、印象笔记)。把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的重要事项,尤其是那些最近决定需要养成的习惯贴得随处都是,包括电脑的桌面上。或者随身带两盒空白名片,把一些重要的事项、要养成的习惯、要达成的目标写在这些空白卡片上,经常拿出来看看。
-
把每天的时间开销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另外一方面可以避免轻易地原谅自己。
-
很多的时候,我们会惊讶地重新发现一些重要的道理–原因只不过是自己暂时或者很久之前把这些道理忘得一干二净。(翻看自己过去写的经验或记录,重新发掘以前的感悟——回顾是很重要的。)
-
养成记录你每日时间开销的习惯吧。(一直坚持“事件时间记录”)
-
请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随身携带。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干什么了?以下这几组练习会让每一个人心惊肉跳的。
第一组练习:
(一)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昨天你都做了什么。逐条记录下来,前面写上标号,后面标注出做那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
(二)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前天你都做了什么。同样逐条记录下来。(三)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大前天你都做了什么。同样逐条记录下来。第二组练习:
(一)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周你都做了什么。(二)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个月你都做了什么。(三)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上一个季度你都做了什么。(四)认真回忆一下并记录过去的一年里你都做了什么。第三组练习:
(一)用一个星期时间,每天晚上回忆一下并记录当天你都做了什么。(二)用一个星期时间,每天随时记录你刚刚做完的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 -
判断一个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是否确实有益。可是,作为一个正常的、各种器官完整健全的、拥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来讲,不挣扎一下,就很难完全专注于这个最关键最根本的决策标准。
-
不用跟任何人学习,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清楚明了或含混不清地有自己的目标–不管是什么所谓的”理想“或者”痴心妄想“。那你现在就开始参照着那个你自己的哪怕是”不切实际“的目标作为标准来判断吧–判断每个任务的真实属性。然后选择”真的重要的“或者”显得不重要的“
-
花时间去进行脑力活动是最值得的。所谓的脑力活动往往可以粗略地分为这样几个部分:输入信息(阅读、观察),处理信息(思考),输出信息(记录、写作、创作、分享、教授)。大多数情况下,思考往往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尽管通常人们认为更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思考需要刺激,而最好的刺激,就是不停地输入信息。所以,在做一件机械的事情的时候–生活中有很多机械的事情是非做不可的–想办法做一些输入的行为吧。
-
出门坐车的时候,别忘了提前准备好一本还没来得及读完的书;如果在途中不小心很快读完了(所以可能应该准备两本书),就想办法观察一下周遭的世界;没什么可看的时候,就最好没有忘了带上纸和笔,所以你还可以随手记录一下刚刚闪过的念头。尽管不是所有的时候你都可以同时做两件事情,但是,总是有一些时候你可以同时做两件都很有意义的事情。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同时做两件事儿。你从来都可以边吃饭,边看电思考;你可以也经常边看书,边听音乐;再比如,你可以观察到另外两个人可以在相互说话的同时各有所思……
-
同时做两件事儿的诀窍在于,1) 其中一件事儿最好是机械的,少点技术含量的;2) 另外一件事儿不是特别需要大量脑力支持的;3) 两件事儿都应该是确实有效用因而值得时间投资的。比如,我去健身房跑步的时候,往往可以带着MP3听完Teaching Company的系列课程中的一个Lecture。这时候我在同时做两件事情:跑步锻炼身体,和吸取新的知识。
-
请你做一个小练习。看看你的时间开销账单上,哪些事情可以在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情况下同时做呢?把他们罗列出来,挑出一组你自己觉得最可能容易实现的,作为你的起始练习。
-
列表(List)从来都是最有效的组织工具之一。如果你今天一天都在家里,那列表记在你一抬头就可以看见的墙上的白板上可能好一些;如果你一天都在办公室,那么在办公桌的围栏上贴黄色便条纸就是很好的选择;如果你确定今天你要做的工作几乎都在电脑上完成,那么 电脑边栏上的便笺小工具就非常方便;如果你今天要在外工作,可能去好几个地方,那么,PDA或者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才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你的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真正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而已–那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
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①目标不现实或者目前暂时尚不可行;②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所以,为了不浪费时间,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先仔细审视这两个条件。总是有人告诫我们凡事儿应该“三思而行”,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把什么东西思考起码三遍?我的经验是,行动之前,反复思考–要远远多于仅仅三遍–上述两个条件会大大降低时间的浪费。
-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无论变化多块,计划总应该是有的。只不过,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
-
以自身的情况,究竟自己适合制定多么久的计划呢?
-
计划是必须的,目标当然应该是确定的。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总是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在那里,无论雾多大,你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花的,因为已经足够近–足够近的时候,就算看不到花,还是可以闻到花香呢。
-
很多的时候,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但是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是肯定没有任何意义的。
-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
-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通过“体验”。所谓的体验,通俗地说就是来自我们五官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当我们看到某一事物的时候,“看到”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Trial and error)。
-
“观察”延伸了我们可以“体验”的范围。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增加了我们自身的知识。然而,“体验”、“试错” 和“观察”,都是存在局限的。首先,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某个人亲身体验而获得。比如,地球的构造究竟是怎样的,没有人有能力去体验;太阳的温度究竟是多少,只能通过推测。其次,还有些知识很难通过试错获得。无法想象一个股票投资者通过试错进行决策,因为错的结果往往无法承担。最后,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历史研究者无法亲自观察几百年前的历史;伽利略发明高倍望远镜之前,凭借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太空也相当有限。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
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经验积累不再仅仅依赖基因遗传。今天,文字传播的便易已经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是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字处理程序、博客程序(blog engine)以及搜索引擎使得文字书写,经验知识的记录、传播、共享、检索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任何人只要稍有常识,就可以“出版”自己“体验”、“试错”、“观察”的文字记。
-
所谓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所谓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的但是没想到过要去的地方。
-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认真至少分别阅读三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
本科教育的最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上讲,本科毕业之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学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能够识别文字的人输入信息的过程,所以,在此之前就有一个甄别所输入的信息是否可靠、有效的过程–这显然需要依赖长期培养的甄别能力。输入之后,信息要经过大脑处理:需要记忆的,就要记住,并且还要依靠反复才能真正记住;不能全部记忆的,就要用文字存档,并且还要想办法保证将来不可能找不到;刚输入的信息与过去曾输入的信息如果类似但却并不完全一样的话,还要花时间仔细甄别,以便将来使用的时候不出差错;刚输入的信息如果与过去曾经输入的信息有关联的话,那就要想办法弄清楚究竟是怎样的联系,要知道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融会贯通”。
-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
-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在这里所提到的写作能力不是写小说的能力,不是写诗歌的能力,不是写剧本的能力,不是写散文的能力,我说的只是写作能力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说明性说理性文章的能力。从人类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之外,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等。
-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正的学习才开始。
-
去自学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因为,关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文档,互联网上有最广泛最全面资源。并且,优秀的资源往往是英文文档,所以,顺带还练习了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仅仅是一举两得。
-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的大脑有个运行机制叫做“选择性输入”。具体表现就是你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特征: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我们最好的工具–纸笔。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支持的,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反对的,也一样可以记录下几个自己的支持理由或者实例;甚至那些无所谓的,也可以写下为什么自己觉得这完全是无所谓的。这样的记录有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处理知识的能力–“反刍”。这种“反刍”能力,使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的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
了解学习的进程。在任何一个阶段,总是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许久过后,所谓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感觉。
-
热爱考试的理由很简单,它是通行证,它意味着机会,其他没有此通行证的人无法获得的机会。虽然有些人也许会用其他方式获得那个什么机会,但,既然你没有其他方式,就不要抱怨。
-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只要你有阅读能力,只要你会用搜索引擎,总是可以找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花上一个月左右,谁都可以做到对某个考试相当地了解。
-
总结一下:0. 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1. 分辨考试的重要性。2. 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3. 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4. 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5. 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6.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
这是一个早已记得满满的,并且已经被翻破了的笔记本。打开一看,里面每一页都是各种各样的典故。令我惊奇的是,在每个典故下面,竟然都标记着日期–是他在貌似随意谈话时用了这个典故的日期。当然,除了日期之外,还有很多貌似潦草却信息充分的备注,比如,这则典故、句子、趣闻、轶事、笑话都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用在什么地方……父亲的那句话,我永远记得–“学东西,就要好好学,不能只学样不学本。”
-
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听课,参加会议,或者是进行研讨,记笔记都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1. 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2. 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3. 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
现在的录音笔已经到了相当精巧并且实用的地步,去参加会议或者聆听演讲的时候,录音笔确实是好东西–可以用来从容地整理清楚的笔记。
-
听听劝,从今天开始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吧。相信我,最朴素的纸和笔是最有效的工具。只有记笔记称为长期习惯之后,才会真正体会到这么做的好处。
-
数学一直是心智相对发达的人类所特有的、并且不断进步发展的、描述这个世界最为精确的工具–几乎不应该在后面加上“之一”。
-
可以想象一下在X轴上把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一字排开,而他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投射在Y轴上,最多的站在中间,剩下的往两边排,那么最终就应该非常接近这个正态分布曲线。与我们的真实世界非常相似,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极端贫困,也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极端富有,大部分人属于中等水平。
-
资源原本就是有限的,经济学上的措辞是”资源稀缺“(Scarcity)。在整体上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资源并非均匀分布“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直接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资源稀缺是客观现实,也恰恰因此,人们的主观愿望肯定不可能全部被满足。
-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有能力看清真实的世界,还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感知真实的自我。
-
在开始阶段,一个人只需要花费一点点的时间精力,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随着进步程度的增加,再进步一点点,往往需要投入相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
-
所以说,我们不应该被人鼓励了才去努力。努力是应当的。无论有没有人鼓励,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努力–当然,在任何努力之前应该先确定目标是否现实。有些人与众不同,他们不仅一贯努力,并且其分外努力的原因来自于他们认真的观察和清楚的思考。
-
现实生活会用各种各样的诡异方法让你变得跟别人一模一样。挤公共汽车的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但那又怎么样呢?他们得忍受一样的拥挤,一样的异味,一样的烦躁。站在银行窗口排队的那一刹那,每个人再次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但必须按照同样的规则等候。
有些时候,有朋友来问我一些建议。于是,在确认他确实是想听我的建议之后,我会说出我的想法。然而,在说出切实细致的方案之后,八成会看到这样的反应:“你说得确实对,可是,我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 一般来讲,我就知道我应该闭嘴了。因为,无数次的事实证明,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从本质上就可能永远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而我见过的少数几位没有说“我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的人,反倒往往会迅速校正自己的行为。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常常这样告诉自己“你并不孤独。”当我遇到什么麻烦的时候,我会这么对自己说,告诉自己遇到这种麻烦的人并不只我一个,所以只要想办法寻找解决方案就好–弄不好早就有人把良好的解决方案变成文字放在哪儿了。 -
在某些事情上,每个人都应该有沉默权。那些正在分享所谓“成功经验”的人,也应该享有这样的权利。就好像美国警察经常说的那样,“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话将成为呈堂证供。”在并非特殊的极端情况下,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另外一个人讲述全部细节。
-
大多数人喜欢听成功者讲述他们的艰苦经历–越艰苦越好,越苦大仇深越喜闻乐见。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平淡淡的,甚至包括那些成功者中的大部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电影之所以精彩,是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艺术加工,其次是时间段上的压缩–把一生的故事用一个半小时讲出来,不波澜起伏,惊险刺激才怪。
-
那些成功有没有到现在都无法解决的困境呢?我不相信他们没有,除非他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天堂。还有就是,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时候,“成功者”的经验根本没有用,因为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但关键在于他们自己可能也并不知道。
-
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
只有经过仔细甄别之后,真正的成功者的真正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只不过,一方面要多花心思甄别,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
-
概率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你的欲望。你觉得“幸运”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得到满足;你觉得“不幸”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落空。概率是独立于任何人存在的,因此绝对不会仅因为我的期望就发生任何变化。
-
好运气发生在你身上,你当然应该非常开心;坏运气降临在你身上,你应该平静接受–无论怎样你都要继续生活,当然就还要继续面对你不能控制的事物。其实,这是苏轼早就总结过的生活态度:“骤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
-
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努力往往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
不要相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可以做到像诸葛亮那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并且可以把握的机会。
-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可以想象,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
-
不是因为他们两个要好,才各自变得优秀。而是因为他们各自都很优秀,才可能非常要好,而后命运的碰撞产生绚丽的火花。
-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从我重新思考雷锋的领导那天开始,我挣扎着去学习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说起来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过去竟然没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1)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2) 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3) 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
整体上来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的话,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源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六个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至少五年,长则二十年” 。
-
当一个人身边都是优秀的人的时候,没有人求他帮忙–因为身边这些优秀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以耽误别人的时间为耻,同时,这些人恰好是因为遇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才被认为是优秀的。
如果,终于有一天,你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乐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讨厌善意的帮助,更何况你是被找来提供帮助的呢。
甚至,你会获得意外的帮助。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帮助往往确实是“无私”的。正如没有哪个医生做到救死扶伤之后仅仅因为酬劳太少而恼羞成怒的一样,那些品质优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图报”。因为对他们来讲,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已经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可以令他们身心愉悦。然而真正有趣的现象是,被帮助的你也正因为并非寻常之辈,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最终皆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良性循环。 -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
-
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那么多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你与你身边所有人的关系。
-
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
这实在是一个大到写两本书都可以的话题。以下是我的几个简单的,但实践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建议:*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有些时候,你会非常有效率,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维持;并且肯定的是,如果你竟然强迫自己一定要如此做的话,你就会像那些用100%的功率运转的机器一样,由于损耗太大而提前报废。
-
可以想象并且可以充分理解的是:无论经过怎样的改良,所有的教育体制无一例外都无法做到完美。
-
学习时人类所有能力的眼神——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能力,并且在往往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事实上,学习本身不仅是一种能力,而且在对人类来说更是一种天生的能力。
-
如果你曾经有过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而变。或者换一个说话,因为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你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你所习得的技能,你已经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比如,你最终可以熟练使用一门外语,你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身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再用另外一个说法是,你比另外一些只能讲母语的人多了一个世界。
-
每次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就感觉自己重生了一次——如此看来,其实人一生原本可以有很多辈子的。
-
学会起码一种技能很重要,无论她多简单,多没什么大不了,学会它总是可以让习得者了解到习得之后与之前的大不同。
-
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学习欲望就好像是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
-
柳比歇夫:“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我一个月工作了三百一十六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七小时。当然,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都要吃饭。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时间用在标准活动上。工作经验表明,约有十二–十三小时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等。”
-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第一,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第二,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一定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其他正常生活活动。
-
要做一个正常人–这是每个人的权利。每日每夜,我们作为一个正常人都要做很工作学习之外的事情。喝喝茶,或者喝点咖啡,甚至有些人是必须喝点酒的;读读报,看看闲书,当然更多的人喜欢看看电视或者看电影;散散步,爬爬山,还有一些人会很规律地去健身房确保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男人看看姑娘、女人瞄瞄帅哥,毫无疑问,对成年人来讲,保证规律而健康的两性交往对心理健康很有帮助……
-
再次拿出你的纸和笔,罗列一下那些尽管无趣、但实际上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是学生,那件事儿可能是背英语单词;如果你是老师,那件事儿可能是给学生批改作文;如果你是程序员,那件事儿可能是给你的代码写详尽注释;如果你是业务经理,那件事儿可能是给你那挑剔的上司写下一年度的预算……
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儿。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与这件事儿2个小时。当然,如果你能做到专注3个小时更好。 -
健身馆里很多人来很多人往,却很少很少的人在坚持。太多的人去健身馆交年费,其实只不过是在表达一个良好愿望而已。
-
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会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之后,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
-
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
-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的更多一点。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要实际上花费比原计划更多的时间。
-
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如果计划中涉及到交通时间,一定要把交通时间估算好。无论如何都要有一些应对措施。如果你开车,那车上最好带着有声书籍(Audio books);如果你总是坐车,那就带一本自己还没看完的书–遇到堵塞情况,可以不浪费时间。另外,如果你的行程中甚至包括飞行,那你就要知道了,飞机误点不仅很可能,甚至越是在你紧急的时候就越是肯定的。记住,意外总是发生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你的运气差,而往往只不过是因为你考虑得不够周全。
-
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如果,你约的不只一个人,那你就可以确定必然至少有一个人会迟到很长时间–不信你试试看!尽量不要因为别人迟到而责怪他们,相信我,谁都会迟到的。
-
真正的成功者,在关注“开源 “的时候,会合理地节流而并不是吝惜每一分钱;而在关注”节流“的时候,也不会忘记”开源“的重要性。在时间管理上,最有效的”开源“方法之一,就是前面提到过得”尽量同时做两件事情“–但是必须认真选择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
首先,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按时打盹,按时清醒,是需要锻炼的。
其次,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交流的时间。家庭是最重要的。因为最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哪怕在很极端情况下依然支持你的肯定是也通常只有是你的家庭–无论你的家庭被你自己认为是好是坏。要学会同时做两件事情,在坐车的时候,可以考虑给家人打电话:你应该随身携带一个本子,在这个本子里纪录每一次你打电话给他们的时间–尤其是那些你并不特别经常联络的家庭成员或者亲属。
最后,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你要学会不停地帮助身边的人。你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你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如果你外地的朋友来电话求你帮忙去书店买本书并寄给他,那就一定要尽快,当然,你必须同时告诉他可能会有些耽搁。当身边的人求助于你的时候,你要做的事儿就是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确实无法提供帮助,就要当机立断地告诉他,你确实做不到。主动帮助的最基本方式就是共享。最后,你要明白一件事情:当你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帮助?”你现在应该出一张纸,把值得你帮助的人的特征都写下来,看看你自己是否满足这些特征?如果不是的话,是不是应该想办法改进呢? -
要想提高你的社交质量,你最好多花时间精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哪怕只在某几个方面。
-
“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是最浪费生命的行为。因为,如果你是出色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出色的,别人自然会看到;如果你是平庸的,不需要你证明你是平庸的,别人还是同样会看到。
-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渐渐发现自己过去所谓的理想其实有太多无意义的成分–但绝对不是那些庸人们所说的”理想幻灭“,相反倒是开始渐入佳境的感觉出现了。
-
打起精神来,从今天开始想办法赚更多的钱;如果赚更多的钱很难,就想办法少花一点多省一点,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
要想办法从理解上把抽象事物转变为具体事物–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抽象事物。
-
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
在准备任何一个讲演的时候,我都花费很多的时间认真考虑自己的每个观点,每个事例,甚至每个句子可能引发什么样的理解和反应,然后逐一制定相应对策,才可以心安理得地上台讲演。
-
“年科同志”后来的回忆里说,当时之所以可以做出一个那么“令人震惊”的动作,实际上是因为提前在脑子里演练过不知道多少次,也设想过不知道多少种逃跑时可能发生的状况–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会遇到那样的追杀。他说所有的高级特工都明白一个简单原理:任何动作演练到一定的次数,就都可以做到甚至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都可以准确完成的地步。而他只不过是把这个原理应用到了极致而已。所以说,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
例子这东西,就跟钱一样,是攒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凡事儿都只不过是靠积累。
-
我们的社会倾向于遗忘那些重要的人物–事实上,所有的社会都可能如此。有没有人可以说出三个,对我们的社会来说非常重要,却被遗忘了的人物呢?哪些重要的人物被遗忘了呢?
-
现在看来,他们不见得一定是什么都知道之后才写出来的。很可能是为了写出来,才去搜索、积累,才发现了那些令我们惊奇的内容。
-
素材积累固然非常重要,然而,如果提前确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那么就甚至可以积累很多原本不可能想象的素材–惊喜连连。
-
“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拥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非常嘈杂的“噪音”中一下子挑出我们需要那些的“我们所关注的信息”。
-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有更多的灰质细胞。
-
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存储于脑中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于是,超常地充满了“智慧”。很多人认为死记硬背的想法是肤浅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谓智慧就是记忆力。有些知识领域就是相对更需要所谓的“死记硬背”,比如,历史、地理、外语什么的,其实,“死记硬背”有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截然相反的同义词——“博闻强识”。
-
我告诉大家,记忆力是可以训练的。记忆力一开始就是你不要偷懒,不要说躺在那里看书,看完了这本书还是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这不对。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就大卸八块,书进了资料夹,才算看完这本书。
-
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是现实的、可行的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再更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不知所以然的人会说,那是“运气”,或者那是走了狗屎运的人才会有的“天赐灵感”;而我们知道的是,如果那回报真的来了,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必然”。
-
所谓“能力”,我一直认为,在学习、工作上,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几乎直接取决于此人能在那方面过提前多久进行准备。
-
所谓的性能力,往往与心肺功能紧密相关。于是,一个男人如果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不管从什么渠道得知了这一点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坚持每周至少长跑三四次。几年之后,一不小心过了三十岁,他就会发现在他的朋友同事都被工作压垮了身体,了无生活乐趣的时候,他竟然仅仅因为一个万事提前准备的良好习惯,可以做到一枝独秀。
-
学者们认为,贫穷,从整体上来看是“永存之困境”(persistent problem)。无论这世界发展成什么样子,都不可能彻底根除贫困,因为最终,所谓的贫困是相对的。然而,从个体角度出发,贫穷并不是无法摆脱的符咒。任何一个个体,事实上都有机会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
事实上,今天地球上所有控制巨大财富的家族都经历过“白手起家”的过程。在荒蛮的年代,“耐心”的作用可能被其他因素掩盖,但是,在比过往任何时代都高度文明的今天(尽管依然有很多地方令人失望),“耐心”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因素。多少人有耐心做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才能完成的计划呢?答案是,极少数。不过,需要注意的并不是究竟有多少的人如此行为,而是,确确实实就有这样的人存在!
-
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长达几十年乃至一生,甚至跨越几代人的计划,而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当年读《基督山伯爵》的时候就觉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这里。后来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也再次觉得这样巨人必然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很少有人学会这样的技巧,只是因为不大可能运气好到身边就有这样的巨人,无法直接凭借“体验”和“观察”获得切实的“经验”。
-
最基本方法就是,比别人更早一些开始准备,早一点,再早一点。想想吧,有些人可以提前一两辈子开始准备一件事情。越早一点,你与时间这个朋友之间就会变得越亲密一点;与你更加亲密一点的这个朋友会让你的每一天都多那么一点点的从容;那多一点点的从容,会让你爱上时间这个家伙。
-
朴素点说,人必须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时候,那你就最好早点开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人们总是说,笨鸟先飞,其实,有很多鸟之所以先飞也许并不是因为它们笨,相反,更可能是因为它们更聪明。
-
“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水。一杯咖啡里98%都是水”。而那些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就好像咖啡里的水一样重要。所谓的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
我按我的想法写,你用你的智力读。
-
《引爆点》里面提到一位Roger Horchow的成功商人。他像别人收集邮票一样搜集朋友。他记得六十年前与自己玩的小朋友;记得他的好朋友小时候的住址;记得他大学时的女朋友在三年级时留学海外期间迷恋的男人的名字……在Horchow的电脑里,有一个名册,里面有1600个人名、地址,以及相应的备忘,备忘里写着第一次遇到这个人时的详细情况。“如果我在跟你聊天的时候,偶尔提及了你的生日或者结婚纪念日,那么我就会把日期记到这个小本子里。而后在那个日子,你就会收到我的礼物。”
-
记下所有见过的人,需要很大的耐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更需要耐心。最近读得另外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 ,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提到所谓的真爱,就是耐心,而所谓的耐心,本质就是时间的投入。无论是谁都起码应该对自己更耐心一点。任何与我们共享了某段时间的人,不论我们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都已经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他们还是多点耐心罢。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因为时间这位朋友的存在,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剔除,对它们也还是多点耐心罢。
-
耐心究竟从何而来呢?首先,所有的耐心都来自于了解。要准确了解自己到底要什么?
-
如果说,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 98%重复作为“水”,才可以成为一杯清香的咖啡。
-
越早醒悟越好。从每个人的感受出发,时间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加速前进的。
-
经验的存在会大大提高理解能力。
-
心理学家可以用特别简单、准确而又非常精巧的方法清楚地解释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越来越快。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20%;而对一个五十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一生的1/50,即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
反思能力,几乎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因为人类拥有了反思能力,才慢慢拥有了另外一种能力,类比能力。而类比能力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理解能力高低之关键。于是,我们理解新事物的时候,往往通过反思类比现有的经验。类似的现有经验的存在,极可能会大大提高我们对新事物新思想的理解效率。
-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拜托,一定请你回头反复阅读刚刚那一点点的文字,仅仅多一点点的耐心,就可以开始尝试着运用你的心智,你和你的孩子都将仅仅因为你刚刚这几分钟的努力和挣扎获得解放。
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简单。在某一天,做一件让他印象无比深刻的事情。可以是讲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次郊游,更可以是买一件让他惊喜的礼物–反正一定要让他印象极度深刻。而后,你自己在日记里记录清楚这件事情,当然包括时间、地点与事件,而后千万要妥善保存。大约两三年之后,在他有一天开始觉得并抱怨时间太慢的时候,把那个记录翻出来,给他看,让他体会。这么做的要点只有一个,耐心。首先,起点最好应该在大约七岁前后;其次,重点应该起码两三年之后。而后再过三五年,再提醒一次。这样的体验,不仅将使孩子永生难忘,还会影响他此后一生对时间的精确认识。 -
那些豪杰之士都是早已醒悟了很久的人。所以,他们可以运用心智的力量忽略眼前的纷纷扰扰,专注于别人看不到的许多年之后的精彩。
-
过去已经过去,无法更改。未来却可以更改–通过改变我们今天的起始条件。当我们真正运用心智的力量认真而又正确地反思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尴尬,最终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大多数肯定是因为我们过去曾经做错过什么,或有意,或无意。那么,为了将来的正确,我们今天就要做到尽量不出错。今天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在将来被无穷地放大。
-
“想”是要通过“想”很多遍才能学会的。
-
越早醒悟越好。
附件列表
本文出自 个人生活数据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ikaoa.com/2013/01/30/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