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阅读:《越读者》
- 《越读者》
- 阅读,有各种存在的理由及意义。其中最动人、作用也最大的,还是阅读和理想或梦想结合的时候。 阅读和理想或梦想的结合,可能是像下面的顺序。
正因为我们无意中阅读了一本书,开启了我们对一个理想或梦想的接触、认知,发生了激动的拥抱,从此我们对人生有了不同的想象、期待及规划。
阅读和理想或梦想的结合,又可能像是倒过来的顺序。 正因为我们对人生有了新的梦想或理想,为了往那个目标前行,从此我们对阅读有了不同的想象、期待及规划。 - 人生的现实,与理想及梦想之间,有着巨大鸿沟的界限。 是阅读,让我们有机会跨越这个界限。 是因为我们想跨越这个界限,使得阅读有了不同的作用。
- 每一本书都可能是一道窗户,改变我们对世界观望的方向;或是一道门户,改变我们人生真正走出去的方向。有了阅读的“窗户”与“门户”,又有因此起而行的行动,人生可能的走向,因而丰富起来。
- 走上社会,体认到自己对阅读的需要,开始渴望阅读,有不少好处。譬如:你有可以供给购书的收入了。更重要的是,你真的是因自己的需要而开始读书了。
但是社会化的阅读也有两个缺点:
①你的阅读习惯已经从中学的六年加大学的四年,错乱了长达十年之久。现在要调整,可能四顾茫茫。②你有自己的工作。不像学生时代,阅读就是你的工作。而工作之外可供阅读的时间,可能是相当受局限的。
于是,很可能,你更想努力阅读。但是越想阅读,越是感觉到排山倒海而来的各种需要你眷顾、光临的阅读内容。很可能手足无措。 - 走向社会之后,正好可以趁着难得的解放,享受无目的的阅读,自由自在的阅读。 这不是得其所哉的事?又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我觉得朱光潜的分析,是最深刻的。 他先讲了这种阅读有利的面向:
“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接着,他又指出了问题:
“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摘自《谈读书》)
这么看,一个大学毕了业的人,仍然要花十几二十年的摸索,才对阅读是怎么回事有所体认,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毕竟,你不只浪费自己一生求学阶段最精华的十年时间,并且会让这段时间养成的一些习惯持续影响你一段时间。 - 对于人生,阅读就像是那扇门的作用。不论是书,还是网站,有时候你一打开,就从众里寻他千百度,一下子成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更有意思的是,你打开得早,有打开得早所能见到的美妙。打开得很晚,也有打开得晚的风光。
打开得早,如果能从学生时代就打开,不但可以少走许多冤枉路,并且能及早因为阅读而使你的人生迸发出火花,因着这一点火花再给你的人生就此带来不同的光亮,与异彩。
然而,如果很晚才打开,也有很晚打开的好处与享受。 - 林语堂说:“读书的所得,靠读者的识见与阅历,同靠作者的识见与阅历一样的重要。”
- “他们能把在我们心灵深处翻腾的模糊想法加以照亮并固定成形。但是,只有在我们带着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实实在在碰到的问题和意见去向他们讨教,他们才能对我们有所帮助。如果我们只是聚集在他们权威的阴影之下,像温顺的羊群一样躺在树荫下,他们对我们是无能为力的。而只有当他们的评判与我们的相互冲突并战胜了这种冲突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评判。”
- 每一本书都可能是一道门户,改变我们对世界观望的方向,但是有了“门户”,还要有因此起而行的行动。
- 阅读,必先识字,但,和识字是两回事。 阅读需要许多因素的搭配。 观念、习惯、方法、方向、眼界,都是。
- 而这么多因素相互搭配起来,让我们可以把阅读这件事如臂使手,如手使指地为己所用,需要一段时间的协调与运作练习。
- 第一个时期,当我们在幼年,认字与阅读能力都在刚起步的时期,父母给我们讲床边故事(帮我们喂食),为我们采购书籍(教我们使用汤匙筷子),是很有耐心的。进中学以前,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大约就在中学这六年。如同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需要大量而丰富的饮食,因此一个暑假,丑小鸭就变成白天鹅,胖小弟就成了小帅哥,我们的头脑也需要自行寻觅大量而丰富的阅读,以便为人生开启各种不同的想象与可能。 - 一个人的阅读饮食是否匮乏,和他的购买能力有关系但不大,主要取决于他的习惯和认知。
- 阅读,这种给头脑的饮食,也可以分成四种。
- 第一种阅读,是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这一类很像是让我们有饱足感的主食。主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生存需求的阅读”。
- 第二种阅读的特质,不求针对你人生的现实问题,提出直接的解决之道,然而,却可能帮助我们从一个看来间接,但是却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这种阅读是在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很像是饮食分类里的“美食”。美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思想需求的阅读”。 - 第三种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与出处,而进行的阅读,很像是饮食里的蔬菜、水果。蔬果阅读,又可以称之为“工具需求的阅读”。
- 第四种阅读,和前面三种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一定的目的,不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不为了寻找思想的结晶,也不为了参考或查证,阅读就是为了娱乐、消遣,是一种休闲活动,很像是饮食里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甜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休闲需求的阅读”。
- 你如何定义自己的四种饮食分类,不要忘记两件事:
- 一、总要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四种分类。
- 二、饮食的重要,贵在均衡。不论你个人如何区分四类饮食,区分之后,总要维持均衡的吸收。
- 寻求学业、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方法而来的阅读,是主食阅读。学生读教科书;上班族读企管书、学习电脑书、学习语言书;专业人士进行他自己领域的研究;各种如何理财、如何与家人相处、与同事相处、如何上进、如何面对人生课题的励志书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 阅读,对有学业、职业、专业压力的人,特别需要。就像需要体力劳动的人不能没有主食吃饱肚子,这些人需要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也不能不倚靠主食阅读。
主食阅读有饱足感,才能让他们获得体力去继续工作。
主食阅读,可以带给我们这种饱足感,不但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说很好。 - 主食阅读的陷阱也在这里。它带来的饱足感,一不小心,会让人误以为这就很营养了,这就是饮食的全部了。每次看到一些企业人士列出他爱读的书单,主要是些耳熟能详的经营策略与理论,就有这种感觉。
这种误会,会产生两个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他会忽略主食的本质,意识不到主食的不足。 要谈“生存需求的阅读”,就得知道生存的知识,是随时间、空间而不停变化的。
所以,主食阅读有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在某段时间或某个地区,这种阅读对某些人特别有意义。但是对一旦过了那段时间的人,或是同一时间不在那个地区的人,或是同一时间同一地区但另外一群人来说,这种阅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 第二个风险是,他会错过太多其他阅读美味的可能。阅读的时候,也不能把那些教科书、企管书、理财书、电脑书、语言书、如何与家人相处书、如何与同事相处书、如何上进书、如何面对人生书等等,当成阅读的全部。
这些书的书名不论今天说起来多么响亮有力,一旦事过境迁之后将无人记得。 这就是主食阅读,或是生存需求的阅读的陷阱。
只吃主食,一来容易营养不良,二来离发展美食家的品味遥遥无期。 - 自古以来人类的首要职业乃是生活──是智能与道德上的成长。(在太过功利的社会里)如果预先决定未来的职业,再把受教育完全当作为就业做准备,这会妨碍现在的智能发展,从而使为未来就业做的准备大打折扣。
- 在社会之中做有用的人,就是让自己从群体生活中得到的,与自己对群体的贡献平衡。他既是一个人,一个有欲望、情绪、想法的人,他在群体中得到的与贡献的并不是看得见的财物,而是使自觉的生活更趋宽广深化──能够更深刻地、更有纪律地、更开阔地实现生活的意义。
- 应避免误以为职业的分配是排他的,一个人只能做一种职业。其实每个人必然都有多件不同他想投入的事,也该在他做的每种事上发挥智能。他愈是只有单一面向的生活,就愈不像一个完整的人,也愈像一个怪物。
- 按习惯的一般原则,凡是有特色的职业都容易变得唯我独尊,太排他,占用太多时间精力。这也就是说,因为重视技能与专门方法而忽略了意义。教育不应助长这种倾向,倒应该防止它,以免探究科学的人只会做科学家、老师只会教书、神职人员只会神职工作,等等。
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而且得到伸展志趣的机会,乃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 许多文学、哲学、科学、历史、艺术方面的书,都属于“思想需求的阅读”。尤其,经典永远是最重要的。
- 生存需求的饮食,由于我们寻求的是“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我们比较容易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里。但是思想需求的饮食,由于它追求的是比较深藏的结晶,因而通常比较耗时、吃力。
所以,美食阅读的第一个陷阱,在于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很多人就长期迈不过鸿沟,不是视美食为畏途,就是只能闻美食而流涎。
美食阅读的第二个陷阱,在于正因为比较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很多人即使接触了,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料理,如何享受。 - 美食阅读的第三个陷阱,正由于大家比较容易望而却步,比较不知道如何料理、享受,所以也就比较容易受骗、上当。太多打着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招牌的作品,其实本身是有问题的。这就好像鱼市场里,有人喜欢以萤光剂来伪装鱼货的新鲜度是一样的意思。因此,越是经典,在美食阅读里越是重要的道理也在此,因为时间已经帮你把许多混充的书籍淘汰了。
要懂得挑鱼,先得多吃鱼。要懂得享受美食,就得先多品尝美食。刚开始的时候,也许有乌龟吃大麦的问题,但只要你持续,一定能逐渐了解美食是怎么回事。 - 美食的最后一个陷阱,在于“主食阅读”和“美食阅读”之间,有时候会感觉到一些灰色地带,难以分别。有些作品,看来像是生存需求,又像是思想需求。
的确有时会如此。但时间会告诉我们这个陷阱的答案:随着时间过去,有些看来像是供应美食阅读的作品,会流露出它不过是主食阅读而已。反之,过了很长时间之后还可以存留的,那就是美食类。 - 磨炼对字词的敏锐认知,就是磨炼我们对现象的敏锐认知。
- 所谓读书必先识字,正是这个原因。识字,不是只认识这个字在今天的发音及意思,也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今天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重视训诂之学,但是,最起码,我们应该养成懂得查字典的习惯,知道怎么使用字典以及其他的工具书。这样我们才能搞得清楚,曾经和我们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作者,他在使用某个字或词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者,今天的作者使用了我们不明白的字词时,他到底要应用的是哪一个意思。
- 字典的使用,一般来说,是在当我们在阅读其他书籍的字词碰上不明白之处,才使用来帮助解惑除疑,很像是在发挥消化作用。所以,在阅读的饮食分类里,以字典为代表,还包括百科全书、地图等这些书籍,可以称之为蔬果阅读,或是“工具需求的阅读”。
- 正如同有了蔬菜水果的饮食,才是完整的饮食,有了爱用词典的阅读,才是完整的阅读。
- 阅读,就是为了娱乐、消遣,追求的就是口感。所以,甜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休闲需求的阅读”。
大部分的漫画,包括武侠、推理、罗曼史在内的各种类型小说、写真集、八卦内幕等等,凡是让你消遣休闲的,都属于甜食阅读。 - 甜食阅读,一如甜食的本身,至少有三个风险:
一、它越是没有被适当地认知,或是被压制阅读,越是会被过度地反弹与偏爱。甜食反而会回过头来排挤其他阅读应有的空间。
二、由于没有被适当地对待,所以阅读的人容易不长见识,不辨优劣。 三、越是不辨优劣,越是不可能有机会体会到甜食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是人人所必须阅读的,只有在某时某地某个环境或某个年龄中一个人所必读的书。”
- 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辨。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有一种特殊的补救良方。”
- 书虽然“实在都没有什么价值,甚至可以根本忽略不管,可是偶尔当你看这些残渣,在其中发现戒指般可贵的破碎片段,而把它们重新加以组合时,那又是多迷人的经验呀”!
所以,与其说什么书是烂书不烂书,我倒更愿意用这本书值得你花多少时间来评价它。任何书都可能让你发现一些可供重新组合的残渣,问题只在于你愿意花多少时间──毕竟,对一个读者来说,最昂贵的成本是他的时间。
也因此,我只能注意什么可能是一不小心,付出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书。 - 至于甜食阅读,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它是否让你转换了心情。所以,也非常好检查,只要随意翻翻,感觉一下这本书是否和你来电,也就够了。来电,就是你值得花那个时间读下去;不来电,则别人怎么推荐也不必理它。
- 古代的经典,网络上都很容易查到原文。
- 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总是拼命想把阅读这件事情变得比较容易、比较便利些。
文字和图画,从早期刻在石头上、动物甲壳上、竹子上,到写到皮革上、纸张上,到印刷、装订成册,再到转化为电子与数字型态,可以用手提电脑、PDA与手机来显示,我们一直希望把阅读这件事情变得越方便越好。 - “文字与书籍,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意义?”人类发明文字,不论中西,大约都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的事。懂得利用文字,在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史上,当然是极为震动的一件事。至于书籍这件事情,就是更近的事情了。人类有纸张,是大约二千年的事;有印刷术,中国大约一千三百年,西方大约五百年的事。而中文世界里,习惯以目前我们常见的书籍形式来阅读,则不过一百多年的事情。
- 一位先生说过:“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供给知识其实并不一定要靠书。”他又说:“太古时代没有书,将来也可不必有书,书的需要可以说是一种过渡时代的现象。”
- 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方式,先是有观察,再用图像、肢体表达、音乐、语言,之后再发展出文字来表达。在文字的出现之前,人类的“阅读”并不是不存在的──只是以声音、图像、气味、触感,甚至意念而存在的。
- 网络终将结合文字以外的声音、影像、气味、触感,甚至意念,提供一种全新的认知经验,让人类重归全观的认知经验。
- 要在还可以利用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善用“网络”与“书”的不同特质,来对待过去与新生的知识及资料,来对待“影音像”及“文字”不同的媒体。今天,文字的阅读成了无所不在的事情:
在自己办公桌的电脑上、在网咖里的电脑上、在随身的notebook上、在连线的电脑游戏上、在手机的短信上、在PDA的屏幕上、在平板型电脑上,在儿童的电子书包上。读各种软体的使用help,要读留言板,要读讨论区,要读网站内容,要读部落格,要读chat,要读订阅的电子报,要读朋友来的信,要读别人转寄来的文章……
我们一面无时无刻不在阅读,也一面无时无刻不在写作。公事来往要写email,私人书信要写email,在网络上发表短篇文章、长篇著作,写message
board,写Chat,forward讯息给朋友,写PDA记事,写手机短信……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回应各种讯息和知识,无时无刻不在写作。
看来,文字和我们的关系,不要说是颠覆,连降低都难。 - 书本里,藏着许多时空转换器。所以,打开一本书,我们就摆脱了人类肉体的限制,在宇宙里有了穿梭、跳跃、变身的能力。
- 网络没有出现之前,我们探索知识的世界,像是在步行。步行,每个人都受到包括空间与地理条件在内的许多限制与拘束。
网络出现,则许给了每个人一台风驰电掣的跑车。 还是插了双翼的莲花跑车,从此,步行的空间与地理界限,不再存在。
有了跑车,没有理由不使用这种交通工具的方便;但有了跑车之后,也不表示每个人都不需要走路了。重要的是如何适当地交互使用。 - 使用网络搜寻的重点,应该可以有以下的归纳: 一、懂越多的语言越好──有的东西中文里找不到,英文里有;英文里没有的,别的语言里有。
二、兴趣越广泛越好──有的东西在这个领域的网站找不到,在其他领域的网站有办法。
三、狂想越大越好──不要怕狂想联结找不到老师会骂你。四、可以使用的词汇越多越好──最好懂“Love”和“Obsession”的十五种类似词。五、不要怕拼错字──除了有些搜寻网站可以当字典来提醒拼字不说,一般只要有资料库的网站使用得当,也可以帮你交叉定位,找出正确的字或名字。
六、要有追根究柢的精神,不过,也要训练沙漠里看骆驼尾巴的眼力──如果非要每个页面都一项一项打开来看,你会累死。
七、要很会使用Google,但是,也绝不能只使用它一个工具──它是个大百货公司,但是也要有些精品店可去。
八、要舍得加入一些付费的资料库──最起码要再加入一个权威、付费的百科全书资料库,一个付费的新闻资料库,一个和你专业有关的资料库。拿这些资料库和Google这种搜寻网站搭配使用,有不同的对话乐趣(所以我使用wikipedia的同时,也使用Britannica.com)。
九、使用的电脑和频宽,要能同时打开十个网页视窗,再同时加四个文字档的操作,而流利顺畅,一如你只打开一个text档工作一样。 - 如果你每天上网,每天只使用中文在网上搜寻,对不起,你实在在浪费网络,你只是开着一台插翼的莲花跑车每天去巷子口的便利商店买饭团而已。
有英文能力?那也不够。 插翼跑车的时代,外语能力必须在英文之外再有一种。至少。 - 如果你使用wikipedia,而又只知道使用中文的,那也是在糟蹋这个维基百科。
- 你在阅读维基百科吗?理论上应该把维基百科上的所有版本的语言都学会。这才能真正发挥维基的威力,也才能真正发挥插翼跑车的威力。
-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聃为多书……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手不观,游谈
- 无根,此又何也?…… 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 才一百多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人物和书籍,就可能船过水无痕,被我们忘个一干二净,那更久的时间之前呢?
- 精心挑选一门语言,全力以赴学好它,不能用这门语言愉快阅读就决不罢休。用外语读些书能松弛大脑肌肉,因为外语能以另外一种方式使大脑活跃起来……以吹号为业的人可能很乐意把拉小提琴作为消遣,用另一种语言进行阅读也是同一个道理。
用维基百科,又不同时多看几种语言的版本,是太浪费维基的设计了。 - 小时候藉自修而读书,在读外国名著时,认为某一章段有精读而仿作的必要者,于熟读数次以后,往往将该章段文字译为中文,经过一星期左右,则就所译中文重译为英文,译时绝不阅英文原文,译毕始与原文比对,于文法有错误者固查照原文修正;于文法无误而用字遣词不如原文精练者亦参酌修正。
- 我总觉得一个人应该读小说(fiction),是因为小说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而你进入虚构世界,需要三把钥匙:
一、使用自己时间的自信与余裕──否则你为什么宁愿读几十万字而不是三十个字来体会一个道理?
二、想象力──小说的作者是启动他的想象力而创作出来的。读者的想象启动得越大,越能体会、越不浪费作者为他展开的一切。
三、同情心──小说是人物的故事。读一部小说,就是认识小说里的那些人物。你没有同情之心,没法进入那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方面,小说需要你用这三把钥匙才能进入。另一方面,小说也会给你锻造这三把钥匙的机会。 - 好看的小说,是看人物──你没接触过的人物,或者,你熟悉的人物,但有陌生的变形。
所以,你要准备进入情绪的震荡。好看的小说,第一句话、第一页就告诉你这是一部好看的小说。 所以,文字是有魅力的。
好看的小说,又不是真要告诉你什么道理。小说要说的话,总是意在言外。
所以,阅读的你,最好也有些人生经历。有些文字魅力,在一个有些经历的读者眼中,会转化为魔力。 - 读《红楼梦》这种小说,就是你必须经历了自己的沧桑之后,才能看到年轻时候的你所没能看到的层次。你这才为这部作品折服。
所以说,阅读小说需要你花的时间,远不止看过那几十万字的时间。 - 契诃夫说过一句话,大约是这个意思:小说的创作里,所谓高下的层次,像是军旅里的元帅与步兵。元帅与步兵,各有各的作用。
- 一本列入经典文学的小说,和一本通俗小说(commercial novel)或是类型小说,各有各的作用。
所以,对小说,我们第一个心理准备应该是,不用担心读的小说低不低级的问题。只要给小说时间,读起小说,我们会逐渐知道什么小说是好看的。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第二个心理准备:要读到好的小说,是要会读小说的。小说的阅读,是需要练习的。
“阅读小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一门困难而复杂的艺术,你不仅要有能力去体会作家非凡的技巧,更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进入艺术家为你所创造的境界,领悟到更多的东西。”伍尔夫说过。 - 在网络时代,我们使用文字容易方便、大意而轻率的时代,让我们对文字的注意,还是从好好阅读精彩的小说开始吧。
- 诗和哲学,是两个说来很有意思的阅读门类。 哲学,思考人生与宇宙的究竟,是人类很早就会做的事情。
诗,和歌一样,抒发热情,也是人类最早就会做的事情。 - 要排解一日的疲劳,让自己休闲,就该读诗。(鲁迅之语)显然诗是你休闲或需要休闲之时才读的。 我支持鲁迅的说法。
因为小说是需要赴约的,而诗是与你邂逅的。 - 我们和诗,总会不期而遇,总不免“汝来一何晚”之叹。 读诗吧,就从你书架上一定有的那本唐人诗选,或宋人词选随手拿下来开始。
文字是单位面积里浓缩意象最高的媒体,诗就是单位字数里浓缩意象最高的文字。不读诗,读什么? - 为什么要读哲学?开始读哲学,可以从五个重点下手。 诗、小说,是感性的事。从感性越界到理性,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哲学。
人没有不思考的,哲学,则是追求一层比一层更深的理性思考,思考的极致。因此,如果想要透过阅读,能够帮助理性思考,没有比哲学更适合的了。
由于哲学和诗一样,是被庙堂化的代表,高高在上,所以很容易令一个普通读者望之却步。事实上,一个普通读者,找到一本他需要的哲学书,一点也不难。因为判断的标准很明白:读了这个题目的这一本哲学书,是否能够帮助他在这个题目上思考得更清楚。帮助我们思考得清楚,是哲学存在的目的。没法帮我们思考清楚的哲学书,是不需要的。 - 把哲学当成阅读的基础来看,就是学习观察不同的哲学家对不同的课题,进行怎么样的思考。我归纳了六个重点: 一、先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主题;
二、就这个主题发表过言论的哲学家里,你找出一个最感兴趣的人; 三、这位哲学家的�作可能很多,但是不要管其他的,只读他主要谈这个主题的那本书;
四、先把全书读完第一遍。碰到读不懂的地方,不要停止不读,也不要停在那里和读不懂的地方苦苦纠缠,就是要连滚带爬地先把第一遍读完。读完第一遍,再使用一些不同的方法来进一步阅读这本书。(这些方法请参考本书第192页);
五、知道他怎么思考、面对这个主题之后,看看影响他如此思考的前人有谁,他所影响的后人有谁(影响包括“赞成”与“反对”);
六、于是沿着这个主题,设法把这一条线的前后脉络整理清楚。 - 把哲学当成一种阅读的终极来看。
因为哲学家在挑战的,不只是思考得更清楚,而是追求思考的极致,思考出人生或宇宙的终极真理,所以,我们想找一本哲学书来读的时候,也可以有决心只找出“那一本”有这种意义的书。 - 一部精彩的历史书,必然有以下的特点: 一、情节叙述逼真迫人。 二、用字精微,令人击节赞叹。
三、阖上书籍,那些人物不会就此消失,反而,会跟着他们的故事进入我们的心底深处,不时会与我们或怅然、或欣然地对望一眼。
所以,一部精彩的历史书,是“小说”、是“诗”,同时,由于“对历史的透视能够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出,什么事件和哪种活动有着永久的重要性”(罗素语),所以,历史其实又是“哲学”。
我们怎么能不读历史? - 有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阅读文字而是图像阅读,因为“你把它描写得越细致,就会把听者的思想搞得越糊涂”。达文西说。达文西认为,要理解人体的结构,最好的方法不是阅读文字而是阅读图像,因为“你把它描写得越细致,就会把听者的思想搞得越糊涂”。
达文西说的,是图像的拿手之处。能够没忽视图像阅读的人,是幸运的。 - 网络上的阅读,和书籍阅读一样,也可以分为四类饮食。
第一、主食阅读──新资讯的需求。报纸新闻、财经资讯、各类新知识的研究报告、杂志内容的数字化、时尚、一些阅读社群、一些特定的部落格。
第二、美食阅读──思想结晶的需求。许多已经转化为数字档的公共财经典,如Gutenberg Project。
第三、蔬果阅读──工具需求。大家说来最熟悉的google、goole
maps、付费的网上大英百科全书、免费的wikipedia、Amazon网络书店、数字图书馆。
第四、甜食阅读──休闲及娱乐需求。网上游戏、Youtube、大部分随笔类的部落格、情色讨论区。 - 哲学是帮我们思考清楚的。没法帮我们思考清楚的哲学书,不看也罢。
- 哲学所为何事?那么多哲学家所思考的,讨论的,不就是各式各样面对宇宙、面对人生的可能途径。
- 1. PDA 阅读
- 中国大陆的口袋数字网
http://www.pdafans.com/ 非常丰富。 - 日本可以参考的则有: PDA Book
http://pdabook.jp/pdabook/ PDA Paburi http://www.paburi.com/pda/ Web - 书斋(除了PDA电子书之外,还有PC电子书、On demand等)。
- 韩国则有Booktopia http://www.booktopia.com
(这一家开发的电子书,不只为PDA,可供各种载具阅读。) - 2. Mobile phones 手机阅读
- 日本一家Voyager开发手机阅读各种新尝试的努力,值得注意。 http://voyager.co.jp/
- 大陆的空中网 http://www.kong.net/index.jsp
- 手机娱乐网http://www.hao3gp.com/
(其中有个手机书籍上传区)则是使用者的热门网站。 3. 其他型态电子书的出版 日本有规模的网上内容供应者相当多,诸如 - Ebookjapan http://www.ebookjapan.jp/
(漫画大站,也号称是日本规模最大的数字出版网站) - AZUR
http://www.voyager.co.jp/azur/index.html特别注意汉字直排阅读的需求。 大陆的超星数字图书馆网站http://www.ssreader.com.cn/,在网页上自称“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图书馆”。 - 4. Database 数据库
- 古腾堡计划 http://www.gutenberg.org/wiki/Main_Page 公共财西方经典的宝库
- 中央研究院的学术资源http://www.sinica.edu.tw/misc/service/research-resource.html
- 维基百科 http://www.wikipedia.org/
- 大英百科全书 http://www.britannica.com/ 虽然有维基百科,但不能没有大英百科的交叉比对。
- 国语辞典http://140.111.34.46/dict/
- 英语比对字典 http://www.onelook.com
- 英语语源字典http://www.etymonline..com/
- 国家图书馆 http://www.ncl.edu.tw/
- 美国国家图书馆 http://www.loc.gov/visit/
- 影像资料博物馆 http://www.movingimage.us/site/site.php
- 数字图书馆 http://www.perseus.tufts.edu/
- 如同我们觉得“金钱”永远不够用一样,阅读的时间,也是永远不够用的。然而,就像再少的钱,也得一分一毫地积蓄下来,阅读的时间,你也得一分一秒地留给自己。
- 每个人都有个发财梦,想要中一笔乐透,或是有一笔大钱。每个爱好阅读的人,也都有一个梦──梦想自己可以摆脱日常工作的牵绊,好好地有它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时间的阅读。
- 第一步,最重要的是你得先有钱。因此,再少的时间,也要留一些给阅读。不给阅读一些时间金钱,它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
我们经常买书,但是买的书不等于读书,所以,除了买,还要实际开始读。“每天决定去读一点,即使是几段也好,假如你每天能有十五分钟的读书时间,一年之后你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结果。”
如果是一位中学生,他每天说起来无时无刻不在读书,但读那些教科书和参考书的时间是不算的,我们这里说的时间,是读那些书以外的时间。 - 第二件事,挤出来、存起来的钱,应该善用。金钱有积蓄的作用,也可以有消费的作用。进行主食阅读、美食阅读、蔬果阅读,都可以说是积蓄的作用,进行甜食阅读,可以说是消费。金钱最好的运用之道,总是应该积蓄与消费兼顾,阅读也是。
- 第三件要注意的事,是光给阅读一些时间金钱还不够,还要知道“零钱”与“整款”的不同。不论是对一个上班族,还是在学校的中学生来说,日常大部分时间都有自己要忙的事情。要真正让自己有越来越充裕的时间可以使用,就得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时间里,哪些是可以用来阅读的“零钱”,哪些又是“整款”。然后把“零钱”和“整款”分别对待。譬如,“零钱”时间,用来阅读一些篇幅不长的杂志、报纸、网络资讯;“整款”时间,用来阅读一本完整的书、几本相关主题的书,或是交叉使用书与网络的某个阅读主题。
- 当然,某些人可以用“零存”来达成运用“整款”的效果,但是我们知道,金钱能创造的最大效益,还是得钱滚钱。所以,真正要进行有意思的阅读,我们还是得让自己有真正的“整款”可以使用。
- 我有一个例子。
曾任北京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的陈原,我们都称呼他原老,很受敬重。原老不但曾经是中国大陆文化部门的高级官员,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人,也是一位卓然成家的语言学者。
原老是由于在“文革”期间出版《现代汉语词典》,其中有些词条受到批斗,所以激起他后来对语言学研究的动力。我请教过他怎么挤出时间来做这件事的。原老是白天忙碌于种种行政工作,设法应付种种斗争之后,夜晚回家后调整作息,然后每天深夜开始有自己的整块阅读时间,十二点到凌晨三、四点是他阅读的精华时间。如是坚持者十几年时间,他当然在语言学的研究上有了自己的天地。
任何政府官员处理的行政事务,都是极其琐碎的,何况在中国大陆。任何人都有白天需要烦恼的事情,何况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要面对的斗争。如果为自己每天找出三四个小时的“整款”时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整款”时间是很难创造出来的。──只看你有没有决心。 - 会理财的人,知道如何把自己零碎的金钱,存成整款。不会理财的人,却会把整款破散成零钱,再化为乌有。除了把零碎时间用来做一些零碎阅读(譬如读报纸、杂志、一些不需要超过三十分钟以上翻阅的主食阅读、PDA上存的东西)之外,最重要的整款时间在每天的早上。差不多十点到十一点之间入睡,早上四到五点之前起床。而大约五点到八点之间的三个小时,就是整款阅读时间。
- 本来是书在人在,不必谈什么空间。要读,处处可读;不读,则处处不可读。曾国藩说:“苟能发奋自主,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一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亦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主,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 一个阅读的人,最好的配备就是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
- 皮椅,得是仿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那种厚牛皮的单人椅,还得带个伸脚的垫椅。由于是结实的厚牛皮,所以坐上去不会陷进去,舒服,Fit
in,又可以让你保持精神的清醒。 - 边桌,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够你在上面摆了手提电脑后,再摆一杯茶,或咖啡。拉过来,你放下手边的书,就可以上网。
- 立灯,灯罩的部分一定是可以上下左右活动的。这样,灯光可以调整角度,对你的书,对你的电脑屏幕,可以有个最合适的角度。
- 当然,如果奢侈一点,你的皮椅旁最好还有一扇窗子,可以看得到外面的天空。
- 你有书,你有随手可上的网络,这个世界就是你的了。
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 是一个还可以的阅读空间。 - 我们要先把大脑组装成最强而有力的CPU,才能善加利用网络时代所有便利的记忆工具。
- 复诵,是最早的记忆辅助动作。绘画,最早的记忆外挂。文字,使记忆的单位浓度暴增。 书籍,使记忆方便收纳。 录音,记忆延伸到声音。
摄影,记忆延伸到影像。 电脑,可以多有一个他“脑”。 网络,记忆连接记忆。 - 什么是记忆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早在《论记忆与追忆》(On Memory and
Reminiscence)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论点可以归纳为如下: - 一、所谓“记忆”(memory),隐含着一种对时间流逝的认知。
- 二、因此所有有能力认知时间流逝的动物,都有memory,也可以remember。
- 三、但是动物之中只有人类,有能力不但可以remember,还可以recollect。
- 四、人类之中,拥有大量memory的人并不等同于善于recollect的人。
- 通常,拥有大量memory的人,心思比较迟缓;善于recollect的人,心思比较灵活。Remember,只是在某种刺激之下,记忆中的事物从潜藏中重新浮现出来。但是recollect,则隐含了把需要记忆的事物,仔细收集(collect)妥当,然后在需要使用的时候,重新取出来使用,因而也就是“recollect”。在各种外挂记忆载具如此多样的今天,在各种数据、资讯与知识以各种媒体充斥于我们四周的今天,我们对于记忆,最重要的焦点,不在于如何remember,而在于如何recollect─。而要懂得如何recollect,当然就得先要知道如何collect。所以,我们倒可以把自己唯一的大脑,以及数不清的外挂记忆载体,从笔记本到录音笔到照像机到手机到电脑到PDA到网络硬盘到随身盘,一次摊开来在眼前,好好思考如何使用其collect
与recollect。 - 大脑的组织能力越够清楚,越够系统,就越能够collect他需要收集的数据、资讯与知识,然后分辨应该收纳于自己的大脑之中,还是外挂的载体之中。同时,也越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再从相关的位置中recollect出来,重新取用。
- “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
- 过去的人,对阅读都有这样的气魄,在一个袖珍笔记本、中大型记事本;录音笔、照像机、手机;桌上型电脑、笔记型电脑、PDA;记忆体、硬盘、随身碟、网络储存空间;CD、VCD、DVD;ZIP、JPEG、MP3、MP4;各式记忆工具可以如此方便为我们所用的时代,我们更不能不有一个越界阅读又越界储存的认知。
- 书店是市场、棒球场、图书馆的综合体。 走进任何一个书店,不论大小,不论是实体的还是网络的,都有三块区域。 第一个区域,陈列新书,和一些特价促销的书。
第二个区域,陈列排行榜畅销书、(各种名目的)特别推荐书。 第三个区域,其他不在上述两类书籍之内,通常出版又已经有段时间的书。
就一个实体书店来说,新书和特价促销书区就在离大门口最近的那个平台区。排行榜及其他推荐书区,分布在附近。其他的书,则上了书店四周壁面的立柜。 - 就一个网络书店来说,新书和特价促销书区也在首页最显眼的地方,排行榜及其他推荐书在那附近,其他的书,则隐藏在资料库里。
所谓大型综合书店,就是三个区域的面积都很大,书种都很多。并且三个区域陈列的书种有相当明显的差异。
所谓小书店,就是面积不够,要把三个区域的分配有所取舍。所以很可能是新书及特价促销书区及推荐书区混在一起,然后有一点小小的立柜区。
所谓中型书店,就是三个区域的分配,介于大型综合书店和小书店之间。
所谓专门或特色书店,就是这三个区域陈列的书种,都集中在某一类主题上。尤其,尽管店面面积也许不大,特别重视立柜区的书种陈列。 - 怎么使用书店,就是知道走进不同的书店,怎么观察、使用这三块不同的区域。这三块不同的区域,有着三种不同的面貌。 新书和特价促销书区,是个喧闹的市场。
推荐书区,是个热闹中有节奏的棒球场。 立柜区,是个安静的图书馆。
所以,即使是走在同一家书店里,这三个区域表面上的装潢和布置都一致,但是使用的人也应该准备三种不同的心情,或是说佩戴三副不同的眼镜去看待。新书及特价促销书区,最争奇斗妍,每一种都正面展示自己最动人的身影,制造各种动静,希望引起你的注意。
要把这个区域当市场来看,有几个理由。 - 一、提醒自己饮食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区分,进了市场,买到篮子里的东西样式要多元一些,所以各种食材都看看。虽然各人有各人的口味偏好,但没有人进市场永远只买牛肉,或五谷米的,不是吗?
- 二、想到是市场,就应该小心挑拣。不要只因为人家说鱼是新鲜的,或看到鱼是粉红的,就以为是新鲜的。要自己看看是不是萤光剂的效果,思考有没有农药污染的问题。还有,去市场找一些当日的特价品是不错,不过,和吃进去的东西的质感、营养和卫生比起来,你不会只以特价为一切吧?
- 三、市场,是经常去的。所以不要忘了为这个区域经常进一下书店。并且,常去,你就知道这家市场特别长于陈列、销售哪类食材。
对了,出版社办书展的区域,通常应该看作属于这一区。 - 我们去图书馆,就是希望了解几件事: 一、这里的知识门类到底有哪些; 二、门类整理得够不够清楚; 三、门类里的品种够不够齐全;四、方不方便我们找寻;
五、甚至,如果我们对这个门类陌生,这里的收藏与陈列,方不方便我们学习了解这个知识门类?方不方便入门?
一个大型的综合书店与网络书店,当然五个条件都得具备,但是对一个专门或特色书店,看三、四、五也就够了。 - 一个星期,总要至少去一次书店。去一次书店,总要至少买一本书。但是,最好不要买你不会立即阅读的书。
- 卡尔维诺说你进了书店可能遭遇到的书:
- 你未读过的书
你不需要读的书 - 为阅读以外之目的制作的书
- 你打开之前已读过的书──因为属于写下前已被阅读的种类
- 如果你的命不只一条,必定会读的书(可惜你的日子屈指可数)
- 你有意阅读但却得先行涉猎其他而不克阅读的书
- 目前太昂贵,必须等到清仓抛售才读的书
- 目前太昂贵,必须等平装本问世才读的书
- 你可以向人家借阅的书
- 人人都读过,所以仿佛你也读过的书
- 你多年以来计划要阅读的书
- 你搜寻多年而未获得的书
- 和你目前在进行的工作有关的书
- 你想拥有以供需要时方便取用的书
- 你可以搁置一旁,今夏或许会读一读的书
- 突然莫名其妙地引起你好奇,原因无从轻易解释的书
- 好久以前读过,现在该重读的书
- 你一直假装读过而现在该坐下来实际阅读的书
- 作者或题材吸引你的新书 (对你或一般读者)
- 作者或题材不算新颖的新书 (至少对你而言)
- 作者或题材完全不认识的新书
- 有关书架与藏书 “至少每隔两年得清理一下藏书,淘汰那些过时的没有参考价值的读物,毫不犹豫地把你不想再读的书弃之如敝屣。”
- “至少每隔两年得清理一下藏书,淘汰那些过时的没有参考价值的读物,毫不犹豫地把你不想再读的书弃之如敝屣。”美国学者约翰.厄斯金(John
Erskine)说,“要是你清楚地看到这种淘汰过程将不断继续下去时,就会懂得如何把钱花在对你最有用的书上。” - 世界上的书太多,你不可能尽有。所谓“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必备以资查考之书。”(张其昀语)
- 阅读每一本书后作者所列的参考书目。每一本书的参考书目,都是作者为读者收集的一个主题馆藏。错过这个,太可惜。
- 书架上全是新书,不是什么好事。随意抽几本书检查一下版权页,看是何时出版的。有一些出版十年以上时间的书,表示这家书店真乐意在书种的齐全上投资。
- 读书到底有什么方法?或是说,什么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世界上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只有合适的读书方法。 懂得合适的读书方法,有几个好处。
- 第一、就是知道对待什么样的书,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 有些书,许多甜食类的书,读来“不求甚解”即可。 许多主食类的书,读来“观其大略”即可。
但是读美食类的书,以及蔬果类的书,则需要用上“熟读精思”。
“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是享用三种不同食物的不同方法。 - 第二、可以很快地知道怎么判断一本书是哪种饮食。遇上一本你看来还不错的书,先是随意翻阅一下,这就是“不求甚解”。
然后,从书的封面、封底、作者介绍、作者前言、目录这几个部分对这本书“观其大略”。
再来,挑一个和全书精神最呼应,也是目录或前言里作者最看重的段落,仔细地“熟读精思”个三五分钟。
这三个步骤下来,应该足以让你判断让这本书就此留在平台上,还是你需要把它带回家了。 - 第三、买回家,或借回家的书,知道如何享用它的精髓。
有的书,你就坐进沙发,打开立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地读完吧。
有的书要“观其大略”,做些笔记,放到书架上待日后查阅。有的书,则要全书“熟读精思”。一遍两遍三遍地读。
许多思想深邃的经典,都有这个特色。由于涵盖的方面既深且广,所以不一遍两遍三遍地熟读精思,等于是最大的浪费。 - 有人问苏东坡,说他那么博学,一般人学不学得来。苏东坡说,可以啊。他少年时候读书,很多书都是读好几遍。像他读《汉书》,就是如此一遍又一遍。第一遍他读《汉书》,专门只读和治理之道有关的所有内容,第二遍专门研读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货财。如此,每读一遍,专门针对一个主题全面搜罗,对其他主题则视若无睹,就可以读通这个主题。多读个几遍下来,就可以每个主题都很精通了。最后,他说了一句,“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功夫学成了之后,可以八面作战也从容自如,和那些只是随意说说爱读书的人比起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简直是天下无敌的架势了。
- 说笔记,有很多地方可以写,纸条、笔记本等等,但是也有人认为最好的地方是在书本本身的字里行间。
- 第一遍读一本书的时候是,在书上直接做笔记。有些书做了笔记之后觉得真好,就再买一本,放在书架上,留待他日有一次崭新的重逢。(这时候,也会再多买一本,送给朋友。所以,有些书是应该买三本的。)
- “在一部书后面写上阅读完毕的日期和我的一般评论,至少让我回忆得起阅读时对作者的大致想法和印象。”
- 适谈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他说:“发表是吸收智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智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所以他是除了在书上折角和用铅笔做记号之外,另做笔记。
- 笔记,不只是为了日后recollect,很多时候也是为了当下的理解。譬如,北宋的张载说:“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不则还塞之矣。”把自己的体会,趁着热腾腾的时候赶快写下来,固然是一个原因,我自己感觉到的另一点是,如果真的是很深的体会,倒不怕消散,怕的是一些联想。某些联想,正好在那个时候才有,所以不能不快记下来。
- 直接记书上。这一类的笔记,主要有三种: 1. 深感启发的记号,譬如“!”,及心得。 2.
作者只起了一个头,觉得需要后续。去别的地方追踪的地方,譬如“□”。 3. 觉得看不明白,待下次再来收拾的记号,譬如“?”。 4.
不同意作者的论点的记号,及反驳,譬如“?!”。
二、有些笔记要很快或马上追踪的,记在随身的PDA上。有些话长了一点,则记在小笔记本上。(纸本的笔记本,可以让你比较快速地用潦草的笔迹记心得。)
最后,把二和三类的笔记key 进电脑。特别心爱或重视的第一类笔记的段落,也key
进电脑。这些进了电脑的资料,从网络上再追查起来就方便了,而再接下来的笔记也就都直接在电脑上处理了。 - 笔记本、电脑上,虽然都有笔记,但是最终,书上你自己直接用那些潦草笔迹做下的笔记还是有最不同的意义:
“经你标记的一本书即等于你的一部最富智慧的日记;而你把它借出去,无异把自己的心灵抛弃。那书上包含着你自己的见解与评论,这些正如你的头与心脏是属于你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是万万不能借人的。”艾德勒说。 - 检验有没有读懂书 如果一下子就懂,就明白了,那你又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把书读过了,不等于把书读懂了。
在书上做了笔记,电脑上做了笔记,也不等于读懂了。 - 偏偏,读一本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它读懂。读懂一本书,也就是读者明白了作者跟他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这有几点要注意的:
- 一、先知道作者到底说了些什么。
但这不是要每一个字都知道,而是针对不同的书,以及同一本书里不同的段落,用前文谈过的种种方法,来掌握作者到底说了些什么。 - 二、检查你确实知道作者说了些什么,就要讲得出几件事情: 1. 你体悟到什么启发; 2. 从这些启发,你接下来要去追查的是什么; 3.
讲得出来什么地方看不明白; 4.
讲得出来不同意作者哪些地方,并可以指出他讲得不足的有什么地方。 - 三、读懂一本书,怎么才算读懂,可能人言殊异。不同的人,又可能产生不同的体悟与怀疑,所以,不用理会别人的意见,最重要的,就是你,你自己能不能讲得出这些事情。讲得出来,才有可能跟别人(包括读者与作者)印证,看看别人懂的又是什么。
所以,读懂就是读明白。越明白的事情,越应该可以简明扼要地说出来。讲得出来的意思是,不能看笔记,要能够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些事情讲得出来,又可以写得出来。 - “昔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彼泛然而轻信者,非能信也,乃是不能疑也。”(黄宗羲语)
- 任何阅读的发生,都是基于好奇。但是好奇,有深浅之别。主题阅读没什么深奥的,不过是最强的好奇刺激起来的。
- “主题阅读”至少包括两个要件:
- 第一、你要有“某个问题或疑惑激发你强烈的好奇”。
- 第二、所以,
你要“同时阅读许多种书籍,参考许多资料,有能力找出一个答案 ”。 - 你自己有一天突然对一件事情、一个现象、一个问题,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好奇,于是开始想要去找东西来阅读,这种好奇,是最强的。搜寻各种书回来,从网上抓各种资料回来是一回事,有没有阅读,如何阅读,以及有没有能力掌握阅读的重点与效率,以至于最后找到可以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则又是另一回事。
- 主题阅读,是一个需要“整款”时间阅读的最好的例子。
- 人生是一个大圆的话,阅读是能使这个大圆圆满的很重要的一环,但绝不是唯一的一环。
- 古往今来很多人提过要少读一点书的重要。
- 第一大类,少阅读还是为了多阅读,有点休息为了走更远的路的味道:
譬如:要少读,才会精通。 -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 人生本来就不只有阅读。叔本华说:“读书时,作者在代我们思想,我们不过在追寻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画。”因此,他说:“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成为别人的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藉此养精蓄锐,休养精神,”但是却会“渐渐丧失自行思想的能力,犹如时常骑马的人终于会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论读书〉)。
- “读成文的书与读不成文的书,须兼程并进,相辅相助。学习的方法可有各式各样,有时需用实验的方法,有时需用观察的方法,有时需用演习的方法,并不一定都依靠书。”
- 少读书,甚至不会读书,也能有极大的智慧,也有例子,譬如惠能大师。一个幼年丧父,家贫而没有识字机会的小孩,只不过在一个送柴给客人的路上,听人家诵《金刚经》,“心即开悟”,不但由此开始他的求道之旅,并且成为禅宗六祖,由门人整理口述而成《六祖坛经》,流传至今。
- 笛卡儿认为,所谓的“智慧”,“指的并不只是处事审慎,而是精通人能知道的一切事情,以处理生活、保持健康和发明各种技艺”,而“这种知识要能够做到这样,必须是从一些根本原因推出来的……也就是本原”。
- 而他在摸索,思考这个“本原”的时候,用的就是他所说的:“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像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作绝对虚假的抛掉”,因此,思考最重要的是“怀疑”。所以,“我思故我在”里的“思”,不是别的,是“怀疑”。
- 笛卡儿谈了谈他的四个方法,原话就清楚明白,真的是“谈谈”:
- 第一条是: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 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 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 书,除了工作上的之外,自己阅读的书,也越来越集中到经典──尤其是年代很久远的经典。阅读经典,对我的意义一直是享受过去时间里,各个知识领域里最顶尖的人物所留下来的思想结晶。
- 《如何阅读一本书》谈到了四个层次的阅读方法。 基础阅读:相当于识字阶段的阅读。 检视阅读:在一定时间内,快速掌握一本书大意的阅读。
分析阅读:深入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全书的大纲,并懂得找出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他进行沟通。
主题阅读:针对一个主题,同时阅读好几本书,就不同作者之间的意见进行比对与辩证。 - “分析阅读”建议:
- 一、尽快知道自己手里拿到的到底是哪一类型的书(小说或非小说等);
- 二、以列出大纲的方式掌握住全书的内容;
- 三、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也就是他的意图;
- 四、找出作者使用的关键词汇,以及他使用这些词汇最精确的意义,和他达成共识(come
to the terms),扫除他在有意或无意利用这些词汇所造成的迷雾。 - 主题阅读,是针对一个题目所产生的强烈的好奇心所推动的,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听听各个不同的作者,对这个题目各有什么说法。
因为同时要听好多位作者谈话,所以一定要同时动用到许多不同的阅读方法。 -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览博。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推他独尊,无人能及。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于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
- 知识是一座密林,网络的出现,使得密林更加深邃。 一个想要探索这座密林的人,总免不了下列的挑战: 一、能在密林中开出一条路。
二、能随机地采撷些奇花异草,却又不至于妨碍到自己的开路工作。 三、逐渐能对这座密林的全貌有所了解。
这三件事情,一定要先做到第一点,也就是开出第一条路,其他两件才有可能。不论我们迷失在密林里的哪个角落,总要先从自己的立足点开始,理出一条通到某个汲水点的通路。
有了这第一条路,我们才真正有资格说自己想要,并且能够探索这座密林。 没辟好这第一条路,我们在密林里东奔西走,或是采集奇花异草,只能说是瞎逛乱走。 - 怎么找出你的专门阅读兴趣? 我的经验是:
- 一、选一个你感兴趣的阅读题目。
题目尽量不要大,譬如什么哲学、科学、心理学的,而要小,譬如“做爱”、“飞机”、“咖啡”。不知道怎么选?
想想你印象中为什么事情感动过,怀疑过,好奇过,梦想过。这些都可以是你的一个阅读题目。 - 二、利用这本书Part 3及Part
4谈的方法,针对你感兴趣的这个题目,设法从书店及网络上找出一种到三种你觉得必读的入门书。
你可以先找五十种书出来,然后交叉使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三个方法,从中过滤出这一到三种入门书籍。(等你有了经验,熟练了之后,想踏入任何一个陌生的知识领域,十几二十本书也就可以找到了。) - 三、把这个题目里一到三本入门书,利用“熟读精思”的方法仔细阅读。这些书,搭配着相关的网站,你自然会发现接下来应该继续阅读的书种。
- 四、不论是从一开始,还是到这个阶段,还是在接下来的过程,都最好认识(至少)一位可以在这个题目上给你一点引路、印证的人。不时跟他请教一下。
- 五、你要设定个时间表,逐步收集阅读四、五十种书。这些书最好要涵盖“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四个方面。设定时间表的时候,不要忘了丰子恺所说的:“我们要获得一种知识,可以先定一个范围,立一个预算,每日学习若干,则若干日可以学毕,然后每日切实地实行,非大故不准间断,如同吃饭一样。”
- 六、除了书籍之外,也尽可能地从网络上收集就这个题目有过的重要整理及讨论资料。收集的时候,尽量从古至今,从中国到西方(及其他地区),包含你能使用的各种语文的。
- 七、分别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八面作战”四个方法,把这些书籍与网页做个整理与吸收。可以先就各种书,再就这个主题领域的全貌整理出心得。(请参阅本书part
6各文所谈到的方法。) - 八、然后,你到了要给自己验收的时候。你应该找一家自己最信赖的书店(当地没有就去外地),来到他们的图书馆区,站到你集中精力阅读的这个题目的分类立柜之前,浏览一遍他们架子上的书种。使用类似177页检查立柜的方法,说得出他们的立柜的缺失在哪里,少了哪些应该摆的书,以及为什么。
没有这样的书店,就找当初的引路人(或第三人)来印证一下。
接着,你要去找这个领域里,大家公认当代研究最顶端的几个人的最新文章或书籍,看看他们所说的是否你都已经明白,你所思考的,是否已经可以和他们交谈。(如果你有心再超越他们,当然更好,但那个主题和这篇讨论如何开第一条路的文章,还是有些不同。)
这个时候,你知道,自己算是有了一个“专门的阅读兴趣”,好像在密林中开出了第一条通到了溪边汲水点的路。 - 第一桶金没有赚到之前,你的财富累积,只是零星有限。
阅读也是如此。没有开出第一条路,没有赚到第一桶金之前,你所有关于阅读的热情,只是假象;你所有关于阅读的力量,只是虚幻。 - “人生不是爬斜坡,只要持之以恒,努力便可达到颠峰。”因此,他主张,“人生像走阶梯,每一阶有每一阶的难点。无法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只能在原地跳,毫无进展。”
- 阿诺德.贝内特说:“要想培练心智最重要的关键却正是那种吃力、费劲的感觉,而且是一种你既处心积虑想完成,又有点想规避的工作的感觉。”也因为会吃力,千万不要又就此放弃。即使是看不太懂的书,先从头到尾看一遍,是第一步。往旁跨一步,就是在原来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往旁边先前觉得有点距离的领域跨一步。研究美术的人,往人类学或神话学跨出一步;研究经济学的人,往法律或政治学跨出一步;研究医学的人,往生物学或神学跨出一步,都是了。
- 胡适说:“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你要想读佛家唯识宗的书吗?最好多读点伦理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变态心理学。无论读什么书总要多配几副好眼镜。”
- 往前跨一步,进入新层次;往旁跨一步,进入新领域。 只有当进入新层次和新领域的腿力够了,才具备在知识密林里探索的体力与能耐。
- 一个人,如果能以一本自己深爱的书为原型,来重新引导、型塑自己的人(我相信最后一定包括相貌),生命及宇宙观,这是一个多特别的例子。
- 在阅读的探索路途上,想要有一个动力驱使、引导我们一直往上攀登,最好有一个追赶的对象。也许是这样的一本书,也许是一个人。
- 虽然我今年已经五十一岁,但我永远以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心情,努力追赶我的学习之路──学习他把探索知识的范围拉出如此眼界,又把阅读与人生的关系,结合得如此浑然一体。
- 开出了第一条路,自己的专门阅读兴趣才算是可进可退。在开出第一条路之前,“博”,可能只是散漫;“专”,可能只是狭隘。
-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 在阅读的地图上,有这样七道阶梯。
- 第一道 你关心、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更美好
因此,你会寻找健康、美丽、求学、考试、企管与工作Knowhow、职业工作能力需求、理财、休闲、旅游、励志这些主题来阅读。 - 第二道
你开始关心、思考如何让自己与所爱的人,共同更美好 因此,你会寻找爱情、婚姻、亲子、心理、居家、烹饪这些主题来阅读。 - 第三道
你开始学习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 因此,你会寻找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绘画、音乐、建筑、等主题来阅读。 - 第四道 你开始学习欣赏社会制度之美好
一个只读文学的人,如果开始对政治、社会、法律、经济、伦理这些题目感起兴趣,就是个例子。
大至思考社会的运作机制,了解社会的硬体与软体规划,小至思考一个组织如何遵行制度规章运作之美,也是例子。 - 第五道
你开始学习欣赏与自己相异之行为的美好 懂得欣赏社会制度的美好之后,才能开始懂得欣赏政治、宗教、意识形态与自己不同的人的行为之美。
这时,才会看出一些特立独行、不为社会大众所注意(甚至所喜)的人物的传记,有什么阅读的需要,有什么参考的价值。
上不到这一道阶梯,我们喜欢看的传记,总超脱不了富豪与企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与价值观,以及奋斗于病魔或艰苦环境的人物的光明美德。
但是,阅读能让我们看到的美好,远不止这些。 - 第六道 你开始学习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好
你不只在自己始终擅长、专研的知识领域之外,至少能再深入专研另一个知识领域,并且可以体会到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相互激荡、相互滋生的美好。
知识,在你面前交织成一片绵密无比的光网。光网上每一条线的每一个光点,都逐渐相互沟通。你可以随意从任何一个角度提起知识光网,任意挥舞,自由自在。 - 第七道 你学习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 蕴含于,也超脱于一切阅读、学习、知识之美之外的宇宙智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始无终的智慧。
这就是阅读的七道阶梯。 - 不论乐不乐意,我们都要抛弃把知识零碎化的习惯,重新认识并建立新的知识架构。
- Ph.D. thesis research is a task to ensure that the student can later take
on independent, long-term research commitments.
博士论文研究,是为了确使学生日后可以坚持进行独立而长期的研究。 - 每个人都以一个博士候选人的身份,来进行自己“独立”而“长期”有“决心”的研究了。
当你开辟了第一条路,有了第一桶金之后,想知道如何继续往更高一层,或更新的领域跨出一步?全世界大学的博士研究招生说明上,都有各个科别需要阅读的书目。 - 更何况,像MIT这种大学,即将把他们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已经公布上网了。
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条路,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没有指导教授也没关系,只要有这些书目已经列在这里,这就已经是最好的指导了。 剩下的,你只是要走下去。
自己个人的知识架构,就从此建立。 - “每个知道读书方法的人,都有一种力量可以把他自己放大,丰富他的生活方式,使他的一生内容充实,富有意义,而具兴味。”
- 一个能充分掌握时代特色的越界阅读者,不论是他可能创造的财富,还是他单纯身为读者所能享受、实现的人生,都会远远不同于其他人的想象。
本文出自 个人生活数据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ikaoa.com/2013/08/27/1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