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下看到未来 ——参加周六“个人大数据”活动感想
周六参加了DGS的11月份活动,剑飞分享的“个人大数据”。剑飞大神的名号一早就听说过,本以为大神应该是个衣着职业装、奔放激动的的人,没想到是个非常沉稳、内敛的人。不像是金庸小说里那些一出手就打个几十回合的人,而像是古龙小说里一招制敌的人。其分享的内容也是如此,重意而不重形,分享过程中他也反复强调思维和理念才是重点,而工具和形式是辅助。工具固然重要,一个带着武器的人自然比赤手空拳的人胜算要大;但是同样是一个武器,在成年人和幼儿手里效果自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剑飞大神的分享也是从理论开始。
首先“个人大数据”这个理念就是剑飞大神提出的。剑飞在开场说一般情况下大数据这个概念是不会应用在个人身上的,但是我们个人每时每刻做了什么事情却是一个非常有信息量的数据。所以他对自己个人的行为加以记录和研究,提出了个人大数据的理念。剑飞引出《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例子,柳比歇夫是前苏联的“各种学家”,总之是个在各个领域都非常有建树的人。这个“变态大魔王”他一生都在记录自己的行为,并且其记录的时间一天误差不超过5分钟。柳比歇夫可能是第一个把自己的行为数据化起来的人。不过那时候其数据的维护成本比较高,根据他自己的记录每月纯整理这些数据加上制定下个月计划所需要时间大概是3个小时,而他每月预算有三百个小时,百分之一的时间;而年度总结则要花上十七八个小时。不过现在科技是如此发达所以把行为数据化并记录下来,其维护成本据剑飞大神自己记录大概只有十五分钟(又一只变态大魔王……)。
好了,那么除去维护成本不说,大数据有什么作用呢?这是剑飞大神解释的第一个问题。
做个人大数据要明白这些数据是对未来有效的,我们回想过去,影响我们、让我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事都是过去的某件事,即使我们不记得到底是什么事情影响了我们,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过去某个时间段里做的事对我们现在产生了影响,让我们变成现在的自己。所以同理,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影响的就是我们的未来。而当未来的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能不能记得起到底是现在的自己做的什么事情决定了未来的我们呢?
于是剑飞大神的第二个问题来了,你还记不记得三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么?好吧,我绞尽脑汁也只能确定我大概是在寝室宅着吧。车帅在说三年前的现在可能在考试或是复习,但是我知道我肯定不是,对于习惯突击复习的我来说,12月份就复习不是我性格,所以我一定不是在复习,那么如果不是在上课,按照那个时候我“荒芜”的大学生活我大概就是在寝室睡觉了。这是推理出来的,不是记录找出来的,或许当时我真的在复习也说不定。完全没有印象了,所以这部分的数据可以说是完全丢失了。没有任何痕迹,虽然这段时间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间,对未来可能产生很大影响的时间,但是很可惜我们不记得了。
剑飞大神解释说,我们都是三维的生物,我们的今天是对未来有影响,但是时间对我们来说是不可逆的,但是,它却是可以记录的。电影《星际穿越》中就为我们展现了三维和四维、五维空间的基本概念。在五维中时间就是可逆的,但是我们是三维的,时间对我们来说不可逆。既然不可逆,那么逝去的就回去,如果我们不加以记录那么我们就想现在不知道三年前的现在我们在做什么一样,未来的我们不知道现在的我们在做什么。那么同理我们就不知道现在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我们到达我们想要的未来。
所以个人大数据的作用就是对未来我们有效的,但是是应用于现在的。而过去的记录则是用于分析我们现在的。过去的数据就可以真实的反应出过去到底是哪件事情影响了现在的自己,并且这些数据也可真实的反应现在的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能从过去的数据分析出自己是怎样的人,这一点我感到非常有用。虽说最了解自己的只有你自己,但是我们了解的是真实的自己吗?有个段子是说“每段恋爱关系中都有六个人:你真实的自己、你以为的自己,你认为的她、她真实的自己、她以为的她和她以为的你”。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我们不是的。在《自控力》书中的一个实验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科学家在让我们想未来的自己是让什么样的,然后观测脑部活动区域;再让我想一个陌生人,继续观测脑部活动。然后发现,让我们想未来的自己和想一个陌生人的时候大脑的活动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像不了解一个陌生人一样不了解自己。虽然这个实验并不是用于证明我们不了解现在的自己,但是依然可以用来证实我们在想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可能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但是数据就不一样了,从大数据就可以真实反映出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当你面临选择时你到底做了怎样的决策。你以为自己是个理性的人,但是从数据上看,你做的所有决定所有事情都是冲动行为,都是非理性行为,那么其实你就是一冲动感性的人。所以数据是不会说谎的。
我就是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所以当想到个人大数据可以帮我了解到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的时候,我觉得这一定是个非常有用的知识。就像剑飞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到如果现在开始写作,每天坚持写到明年的某个时刻,是可是写完百万字的;但是从2个月之后再开始写,那么就一定完不成。这就是从过去是数据中推导出对现在自己的认知。
下一条,个人大数据是可以通过现有的数据分析自己的行为,然后对现在的行为做出调整,用于改变自己未来的情况。关于这点剑飞在后面回答小伙伴问题时候其实有印证这一点,小伙伴问大数据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剑飞答:看到未来。分析数据,对现在的自己进行调整,让自己可以触及到想要的未来。说的实际一点就是上面的例子,我知道我要写出百万字就得从现在开始写,那么如果我的目标是今年写百万字,我就必须调整自己,让自己现在就开始写,不然2个月后自己一定完不成。
另一个例子就是剑飞一嘴带过的,他说他们在群里交流的时候有时候也在想自己以后能不能进华为公司。或者说几年后如果我要进华为这样的公司我需要准备些什么,这些是可以用个人大数据来分析预测的。虽然是一嘴带过,但是我想剑飞或是群里交流的朋友们是一定知道如何去做的。
然后剑飞大神又提出一个个人大数据的基本法则,立即可用原则。
个人大数据一定要应用于当下的自己,应用于现在的自己,这也是为什么说工具是辅助而思维才是内核。现在的工具虽然有很多的缺陷,但是都是致力于现在可以马上使用的工具,不能说我们要等到出现一款完美的个人大数据的软件我们才去做这个个人大数据。我们正是因为个人大数据是基于现在这个节点,随时立即可用的,所以必须选择就可以使用的工具。现在的工具虽然是各有缺陷的,但是对于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来说,这个工具就是最好的。
如果现在自己感觉无法把自己的行为数据化,那么一定是你的方法不对。柳比歇夫在只有纸笔的时代依然能把自己行为数据化,那么现在的我们一定也可以整理出自己的个人大数据。
接下来剑飞大神就分享了他从以往的数据中分析出的三个观点。
1.人的行为是随机的;
2.自由才能创造;
3.实践证明存在。
上面三个观点也是剑飞基于以往的数据分析出来的,这些观点可能是总结着总结着自己就跳出来了,也有可能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领域的观点融合进来的,也有可能是几经筛选才感悟出来的。但不是说是在个人大数据之前就确立这三个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个人大数据的体系,这是本末倒置的。这也说明个人大数据是对未来有效的,过去的数据是对现在有效的。而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现在的个人大数据中,找到“如何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的方法或是方向。
第一点,人的行为是随机的。这个的理解就是我们的决策大体上可以分为随机决策和非随机决策。例如我们在工作的时候,突然想到某个点,然后就去网上查找,找到之后又看到网页上有个新闻我们就又点进去看一下。这种行为是随机的,在此情此景你到底做了什么决策只有在那个时间点的你自己才了解。这些随机行为穿插在我们的行动中,影响我们的效率。在《小强升职记》中的一个片段说一个人从专注状态中被打扰出来,再次进入专注的状态可能需要15分钟之久。所以尽量较少这种随机性,让我们从进入更加专注的状态更有利于我们提升效率。当然了这点是从应对我们工作生活的角度来观测的,毕竟个人大数据是一个非常实用且落地的东西。是应用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
第二点,自由才能创造。像柳比歇夫一样,他维护这些数据需要三个小时,他的这些数据虽然很多,但是相对于现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环境来说,那时候的数据应该算不上大数据,顶多也就是“比较大量的数据”。
若是现在这些数据都需要想柳比歇夫那样去维护,那么就不仅仅是三个小时那么简单了。所以个人大数据的一个观点就是,做这个不需要花太多是时间去维护,如果这个“维度”需要我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那么这个“维度”我宁可不要。也就是说,我们的维护成本一定要非常的低,最好低到我们根本没有注意,他就自己记录保存了。这样我们就不用耗费精力了,我们就从数据中解放出来了,那么这样我们才有时间去思考,去分析。
第三点,实践证明存在。这句话据说选自《超体》。这句话解释起来就是去做了某些事才有意义,才会产生影响,才能证明这个行为是存在过的。如果不去做,那么空想是一定不会有效果的。
这些就是上半场的基本内容。而下半场则是应用工具的展示。这些我就不过多赘述。(好吧说实话,是因为我英文实在是不好,不好以至于看那些软件应用名称各种没记全……)
其实在这次分享中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剑飞说的“个人大数据只记录行为,而改不改变全看你自己”。是的,我就经常犯这个错误,找了一本书,看是看完了,但是总是“看过就看过”的状态。没有改变。懒癌……
再比如剑飞反复强调的个人大数据是基于理念而不是工具还有建议我们“建立自己的数据体系”。这些话每一个都可以展开再去讨论一下。不过这些话产生的影响就和上面那条一样“全看自己”。
整个分享下来,我觉得太震撼了,以至于我听完之后脑子完全是蒙了,信息量略大~以至于当时剑飞问有没有问题的时候我竟然一个问题都没有。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觉得有些理念我没有太懂,好像懂了点,又好像不全是~总是不完整。所以以我不完整的见解写出来的感悟,也不知道是否正确。说出来与大家分析。
我觉得个人大数据不是解药,而是诊断书,是一条路。
这句话是从一本职业规划的书中借鉴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就强调职业规划根本不是什么解药,不是说你设计了一个职业规划之后你就变成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了,然后现在自己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是说职业规划只能给你一条路,帮你找到自己的价值观、职业感,让你在面临职业选择时知道选择的依据,知道该选哪条路,该怎么走。但是职业规划一定是一颗解药,让你药到病除,马上解决现在的问题。
我觉得个人大数据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把个人大数据当解药,想做了个人大数据之后,自己就会获得不一样的人生,那么这个理念我个人觉得是不正确的。类似“哎呀,这人大数据真好,有了这个个人大数据之后,我就能怎样怎样了”这类想法总觉得是把个人大数据当成一个工具了,想用它来解决现在自己的问题。这是非常困难的。剑飞大神在一开始也说了,现在开始记录对未来有效。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题目是立足现在看见未来,现在才是一切的根本,用大数据看到的是真实的自己和未来。
所以个人大数据和职业规划应该一样,是一条路,一个是诊断单,是帮你认识自己的镜子。它能帮你找到自己的价值观,为你的人生按住一个GPS,让你好应对未来的旅途。在你前进的过程中面临选择的时候,你的价值观就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你的GPS会指引你方向,但是至于你按不按做GPS那么走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是解药不同,解药的意思是马上生效,对现在的自己有用,能马上解决自己问题的东西。我觉的个人大数据不应该是这个东西吧?当然了这只是我不完整的见解,说着玩的~嘿嘿
总之,在未来的旅途中,我们也许会迷失自己,这时候用大数据分析一下自己,认清自己,然后找到自己想要的,找到到达未来的方法,在这个方法的引导下行动起来,让未来的自己感谢现在自己做的调整和努力。
多年以后回过头来,我们知道当年的什么时候、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决定、怎样的分析、调整了什么行动、然后怎样影响了我们,让我们变成了怎样的人。每一条都历历在目,即使我们没有成功,但是有这些数据在,我们就知道当年的我们是什么样的,最起码我们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是清晰可见的。现在出书那么容易,写本自传给自己看也不至于去大街上跳广场舞不是?呃~也不知道那个时候还流不流行广场舞……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不全面的见解。
本文出自 个人生活数据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ikaoa.com/2014/12/09/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