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一邦:做自己的导演,规划自己的人生
过去一周的时间,我利用所有的休息时间,完成了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由剑飞老师发起的:规划自己的一生。
这是我第二年参加这个项目,去年这个项目还叫“100岁前的每一年生日”,今年则升级成“人生规划引导课”。
这是个什么事儿呢?
简单来说,就是:以每一年的生日为时间点,用完成时的状态,记录从现在开始到自己100岁为止,每一年发生的事,每一年写1000字。
放到我自己身上,就是从2022年7月27日,我33周岁的生日开始(扎心了…),每一年的生日写1000字,一直写到2089年的7月27日。
今天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这次我从这个项目中最深刻的三点收获。
1. 不以“难易”作为行动的标准!
人的大脑缺乏对长周期事件的理解。
我们很难对长期的生活进行想象,也容易低估在长周期上可以达成的成就。
因为这件事很难,我们更倾向于不去做这件事。
越不做这件事,就越觉得它难。
以至于到最后,就会觉得这件事自己肯定做不成,或者干脆告诉自己,这件事没有做的必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件事好难,算了吧” “这个东西好麻烦,不搞了”。
但讲真,对于我等普通人来说,愿意多做一点难,麻烦,但是有价值的事情,往往就能走在前面了。
比如能赚到一些钱,能争取到一些机会,能避免一些麻烦,很划得来。
书写自己的人生规划就是这么一件事。
在脑海中畅想自己想要的生活,设定(远大的)目标,发现自己在意的,真正为成为自己的主人而努力。
2. 做完比开工更重要!
去年立项是在1月5日,但我直到11月30日才以一种十分挣扎的状态完成。
如果不是交给剑飞老师1000块钱押金,写不完不退的话,我大概率是没办法在年底之前完成这个项目的。
因为过程实在是太痛苦了。
今年如果没有剑飞老师的新要求(一周内写完),以及小伙伴(主要是卷王卡夫卡)的监督,可能我在前两天也就放弃了,因为时间真的好紧张。
尤其是还剩下三天的时候,我还有40多年的内容没写,当时真是有些绝望。
但后来想着写不完会有些丢人,毕竟也是个老学员了,不能掉链子,所以我就换了一个思考方式,变成了:
我要怎么做才能完成?
后来我增加了在每天语音写作中口头输出这个任务的比重,损失了速度和质量,但保证了数量。
最后顺利地在周六中午的时候完成了整个项目的输出。
就像在投资中,我们一定要前置思考“不可能三角”,有舍才有得。
开始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在规定时间内把这件事做完。
开始做一件事比较容易,但把一件事做完更有价值!
3. 用最小行动玩一场有限无限游戏!
人活一辈子,能活成啥样是无数决定和这些决定带来的结果的集合。
我们很难想象长周期事件及其影响,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常常只能考虑三年五载,已实属不易。
打个比方,家里有孩子的,孩子在什么时候上幼儿园,什么时候上小学,是确定的;但给孩子规划一条什么样的求学路线,其实是不确定的。
考虑到子女教育这件事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深远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殚精竭虑,就差死而后已了。
因为往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但在人生规划中,我们可以几乎无限次的设想,不同的教育路线,可能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
可以一年写一次,也可以一年写多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次的书写都会有不同的内容。
当把这些内容写出来的时候,我们便会对此有强烈的感受,是舒服,满意,还是担心,害怕?
甚至等孩子一点一点长大,孩子也可以加入其中,和我们一起共创。
这是不是就相当于,我们用一场无限游戏,去稀释有限人生中的局限性了?
子女教育是个相对严肃的话题,比较有趣一点的话,我们也可以畅想自己这辈子会有几个孩子,几个孙子,不同数量带来的生活定会是截然不同。
去年我完成了一次,今年一季度就已经完成一次了。
剑飞老师计划在6月份进行本年度的第二次规划,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上车,一起做自己的导演,规划自己的人生!
本文出自 个人生活数据分享,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sikaoa.com/2025/04/16/11440